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反贫困是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但中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尤其是反贫困政策中的"双轨制"模式既凸现了中国政府反贫困绩效的局限性,又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时代性课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反贫困模式的并轨.  相似文献   

2.
华正学 《全国商情》2009,(24):5-6,13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一种“异地搬迁开发型”反贫困模式。该模式虽不在武义最早出现,也非武义独创,但却在武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此蜚声海内外。本文通过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具体考察后认为,该模式的出现符合反贫困战略演进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对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的五大创新,不仅取得了积极的反贫困成效,而且对反贫困战略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对哲学与生活方式合而为一的前苏格拉底传统的回归.政治、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与离开教堂的资产阶级,意味着无家可归之后又增添了虚无和荒诞感.这是桑塔格等"新左派"最大时代语境,也是存在主义的主题.桑塔格在诸多"言"与"行"上与萨特都有强烈的相似性,萨特是她的行动之父,但她的审美感受力的"理想丈夫"却是加缪.桑塔格在对待二者的矛盾态度中彰显了自身特征.不仅如此,存在主义对人自由的自况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意识,仍然有其恒常价值,尤其是在新媒介生态下的现在.  相似文献   

4.
李黎  张轲 《西部金融》2008,(3):36-37
如何利用有限的培训资源获取最大的培训效果、实现干部培训科学化、制度化,成为各级人民银行组织人事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模型和行动学习理论为借鉴,提出了构建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朱军  王亚文 《全国商情》2009,(2):10-11,26
社会资本是促使人们参加集体活动的规范、网络和社会制度.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个体通过社会网络调动社会资源的潜力.本文在对苦聪移民反贫困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移民社会资本的提高在反贫困中的重要意义,并且认为结对扶贫制度、易地扶贫和提高受教育水平是提高移民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贫困问题是对执政党的严峻挑战,实施反贫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执政党的工作应以反贫困为重点,要有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凸显了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也说明反贫困已到了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应对中国目前的反贫困体制进行反思,对反贫困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按照统筹城乡反贫困的政策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多视角关注贫困问题,推动管理体制、就业、社保政策等方面的综合联动改革,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实施"预防性扶贫 救济性扶贫 开发性扶贫"三位一体式反贫困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改革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行动研究”,并根据高校状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提高自己科研的自觉性、能力和水平,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课程资源薄弱、课程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基于行动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思考:当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使其融入自身的教育生活时,基于行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具有教育与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被当下教育人士称为"三新鼎立"的基础教育改革工程。其中"新教育实验"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最高追求和努力方向,明确提出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为行动途径的实验方案。如果从"习惯"的视野对其进行解读的话,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学生未来60年的发展打好底色。  相似文献   

11.
从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大规模区域性扶贫开发和"到村到户"扶贫转换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如"整村推进"目标要求与资金投入保障不匹配、"真扶贫"与"扶真贫"的关系错位等,因此亟待从创新机制入手完善"整村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农村"新贫困"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新贫困特点,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着重分析了农村返贫致贫的制度性原因,在于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利缺失.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扶贫开发瞄准机制逐步建立。根据对湖北省恩施市扶贫开发现状、问题和扶贫效果的调研,扶贫瞄准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瞄准主体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整合、瞄准对象精度不高、瞄准项目偏重于短期效益、瞄准制度环境运行不畅等问题。面对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瞄准机制。在瞄准主体上要创新扶贫资源传递机制,在瞄准对象上要创新动态瞄准机制,在瞄准项目方面要创新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实现从开发式扶贫到保护式扶贫瞄准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三十余年中,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对于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当前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为低下。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我国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光伏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效尝试。鉴于光伏扶贫对自然资源与金融资源的需求,在我国贫困地区推广、实施光伏扶贫任务艰巨,应探讨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路径,开展光伏扶贫机制模式研究,分析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围绕资金、政策、监管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对中国扶贫开发也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其一,发展方式转变,重构了减贫的动力机制,即产业动力、增长动力和内生动力等发生了新转变。其二,发展方式转变,使减贫路径和方式发生新变化,即引致了贫困人口收入来源、扶贫重点以及就业方式发生新变化。可以说,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慢影响和决定着减贫效率的提升程度。快速跟进的后续产业以及尽力避免贫困人口失业是扶贫的关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障贫困人口收入是决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迅速增强内生动力,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测度了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减贫理论的发展、致贫认识的深化和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减贫模式由开发式扶贫模式向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而教育发展不仅是参与式贫困治理实施的前提保障,也是参与式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影响因子。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存在农村终身教育、扶贫教育环节薄弱、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尚未建立精准教育扶贫的推进机制等问题。因此,应积极构建参与式贫困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扶贫资源分配制度,转变教育扶贫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和发展教育扶贫机构及平台。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绿色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缺乏生态要素、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负面生态影响等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推动精准扶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正确认识贫困区优势,保障生态资源物尽其用;注重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生态保护;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城市反贫困具有其紧迫性,文章在对城市反贫困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反贫困策略体系,具体划分为预防型策略与补救型策略两大系统,各系统又有其具体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