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政策,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使合作各方获得利益最大化。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合作各方由于出发点不同,参与动机也各不相同,企业偏重于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分担、应对技术及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需要,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偏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最后,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法规体系;激励企业创新,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研发优势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针对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制定、出台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逐渐消除制约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与体制因素,搭建全国性的信息交流与技术转让网络平台,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风险投资机制与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而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勇于担起创新主体的重任,选择合适的能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前介入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柔性利益分配机制,妥善解决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产学研各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目前新疆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应用性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应通过加强高校应用研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通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的梳理,总结中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将“产学研合作”政策提升为国策、设立国家产学研协作创新委员会、制定国家《产学研合作促进法》,提高中国产学研合作国际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关系到国家石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石油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石油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对中国石油大学等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及特点,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为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于此,本文分析了美国产学研合作中合作教育、合作研发与合作产业化三大模式,以及政策导向、创新、利益协调和服务等四大机制,总结了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以期对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政策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多部门推出的创新政策"组合拳"关乎国家创新能力的命脉。因此,实现多部门协同创新即跨部门协调合作显得至关重要。中美两国最初以不同方式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美国以市场为导向,中国以政府为导向,其结果是美国形成了"官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中国仍停留在"官产学研"阶段。在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美国形成了"制衡-合作"的跨部门协调主导模式,中国形成了"等级-线性"的跨部门协调主导模式。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创新转化能力弱的问题,而跨部门协调存在协调范围窄、协调方式单一、协调时效性滞后、协调不规范、主体间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政策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多部门推出的创新政策“组合拳”关乎国家创新能力的命脉。因此,实现多部门协同创新即跨部门协调合作显得至关重要。中美两国最初以不同方式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美国以市场为导向,中国以政府为导向,其结果是美国形成了“官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中国仍停留在“官产学研”阶段。在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美国形成了“制衡-合作”的跨部门协调主导模式,中国形成了“等级-线性”的跨部门协调主导模式。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创新转化能力弱的问题,而跨部门协调存在协调范围窄、协调方式单一、协调时效性滞后、协调不规范、主体间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产、学、研三方创新主体参与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当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间存在着利益纠纷、价值差异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时,创新主体往往会发生异化而影响合作创新的顺利进行。异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协调合作创新主体利益关系、整合合作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念以及加强道德建设等方式规避合作创新主体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王尧 《生产力研究》2012,(10):200-201,204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优化整合进行合作创新以实现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文章应用创新价值链理论对三种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合作研发模式和共建实体模式进行重新阐释,并以企业与学研在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的结合方式为维度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扩展。最后,结合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进,创新激励、创新风险分配、创新成果归属与利益分享等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做法,分析研究了俄罗斯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成败得失,希望对我国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率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对我国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各自的特色.然后根据宁波市7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从三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得出政产学研一体化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政产学研一体化基础建设薄弱、政府导向作用不明显、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政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破解“利益”难关;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11)
传统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但是创新效果一直不理想,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创新源的作用和对创新的持续贡献。文章在对沈阳市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产学研服务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用户等多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以及当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构建了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协同模式,分析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的金融角色和作用,阐述了该技术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原理,以及在金融、政府和用户三方联动作用下金融介入产学研技术协同创新实现机制,可以解决产学研利益协调和风险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活动过程,需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入,影响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创新过程的演进对于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着重探讨创新过程演进与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变化的基础上,依据创新过程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阶段划分,将过程阶段的思想引入到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之中,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基于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模型,以期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1998-2010年的1 066篇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日渐成熟,其研究范围已从最初较浅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投入和利益分配等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阶段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级阶段过渡,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冲突和协调问题、知识扩散和组织间学习等理论,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刘广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151-155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背后,存在高校、政府和企业等政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和合作博弈行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推进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基于夏普利值法的合作博弈利益分配策略,构建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参与主体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玲 《技术经济》2012,31(8):70-74
从政府、企业和市场机制三个层面分析韩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总结如下:韩国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计划引导和设立法律规范、制定和管理政策以及明确政府部门职能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不断加大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企业研究机构和强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助推器,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进程。最后提出韩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要营造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制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扶持政策等;企业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自身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线性纵向垂直传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的边界范围更加弱化,更为非线性与动态化。在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5类经典模式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企业、学研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技术本身、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6个方面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技术转移风险进行评价,有利避免了以往风险评价的主观性和难以量化问题,提高了评价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相较于线性纵向垂直传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的边界范围更加弱化,更为非线性与动态化。在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5类经典模式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企业、学研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技术本身、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6个方面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技术转移风险进行评价,有利避免了以往风险评价的主观性和难以量化问题,提高了评价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