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统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厘清各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市经济圈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城镇经济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社会经济限制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生态经济制约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4个一级和九个二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并根据不同类型区低丘缓坡土地禀赋与社会经济情况,具体阐述了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云南省富民县低丘缓坡工业园区为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分析研究区概况、评价体系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级,划分出项目区的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今后项目区建设用地发展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正坤 《经济师》2014,(3):182-183,186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正在浙江省苍南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是破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瓶颈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文章以苍南县为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焦世泰  王鹏  陈景信 《经济地理》2019,39(1):172-181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维视角,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28个县市(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加以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大多数县市(区)土地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亟需大力提高;研究区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大类型进行空间分区发现不同类型的空间区划存在明显的跨区域性与集聚性。  相似文献   

6.
张有坤  樊杰 《经济地理》2012,32(6):53-58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区域为评价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依据,应用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GIS技术(MapInfo7.0)的支持下,基于公里网格,选择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两大因子为评价指标,对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5 145.60、13 651.97、19 001.93、7 540.04hm2,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6.65%、18.12%、25.22%、10.01%。通过对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从而推测出该区域发展规划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8.
谢树春  赵玲 《经济地理》2005,25(1):101-105
文章以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试验区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阐述了如何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紫色土丘陵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试图为我国南方同类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以龙虎山风景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优化模型,探索系统优化景区空间的方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可分为农业生产空间、景观游憩空间、居民社会空间、生态保护空间;(2)选取距景源距离、景观可视性、视点分布因子评价景观游憩空间适宜性,能兼顾景区的生态、经济效益;(3)以旅游收入测算居民社会空间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景区经济效益来自生态效益的特点。(4)优化后生态保护空间扩张,其他三类空间缩减的趋势,保障了研究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结果表明:空间适宜性评价、多目标数量结构优化是空间优化的科学方法。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解决空间冲突方面,系统的空间优化方法为中国景区生态文明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2.
土壤及相关要素的数字化是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将GIS、空间插值等技术应用到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壤质量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调查成果图和八种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及属性数据库,从而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构筑了土地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要素差异的综合分析,以景观安全格局为导向,结合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果,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及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具有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提出各种类型区的空间发展方向和管制要求,以达到区域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目标。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念下的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法,从空间战略上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指数为目标层,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指数为准则层,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子系统发展状态的领域层,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标层评价体系,介绍了指标层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以及领域层、准则层和目标层的计算方法,并对河南省2002~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时空计算和分析.研究认为:从时间分布特点来看,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稳定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稳定性表现在较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三个层次,波动性表现在生态城市类型的波动和生态综合指数的变化.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豫中区生态城市发展相对较好,豫北区和豫西区居中,而豫南区、豫东区相对较差.从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情况来看,河南省17个城市属于5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其中仅有郑州生态化程度较高,濮阳等8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安阳等5个城市生态化程度较低,信阳等2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低,商丘生态化程度很差.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与发展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保障空间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对2008—2012年重庆市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进行了差异化评析,同时借助GIS软件平台绘制各个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在国土发展、农业、生态和保障空间开发利用处在不同的规模效益阶段,且"四维"国土空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差异较大;2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四维"综合效率平均值达0.737,但各区县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分解效率对"四维"综合效率的贡献来看,农业和保障空间综合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4各区县应依据各自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和开发利用管控策略,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办公用地投标租金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标租金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方法,以北京市1992-2012年城市办公用地交易数据为实证基础,重点分析北京市办公用地区位变动规律及投标租金空间不均衡形态.结果表明:北京市办公用地投标租金总体上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衰减的规律,但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空间连续性与空间变异性并存;在中心商务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区位形成投标租金峰值中心.在研究时段内,多个办公用地空间集聚热点区的出现,表明北京城区单中心模式的影响作用有所弱化,呈现多中心功能结构的发展趋向.分别运用单中心模型、多中心全局回归模型、局部空间回归模型对办公用地投标租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办公用地区位布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特性,向心集聚性、同业集聚性以及区位便捷度与办公用地投标租金空间分异关联密切.随着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市场机制对土地开发模式主导程度作用的加强,研究城市土地价格与其空间区位之间关系,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为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因此,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研究应同时注重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征,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描述评价、体验性美感质量评价、单因子的技术性评价、多要素组合的山地康复休疗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生物资源要素组合适宜性评价,最后还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质量评价和旅游潜力综合性评价,为大明山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海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科技园区土地开发利用已出现不少问题。文章借鉴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海淀科技园区特征,从园区开发综合效益的视角构建海淀科技园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科技园区中发展较为成熟并能获得数据资料的5个科技产业园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为:①海淀科技园区中的各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主要受各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区位布局、用地开发和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②科技园区中5个产业园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是很明显;③针对5个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评价分析,查找制约各产业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因子,并指出各产业园土地开发中应注意的环节;④5个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清华科技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的程度相对最好,中关村广场和中关村软件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的程度相对较好。最后针对海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提出提高科技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