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房地产行业的特殊定位来看,平衡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过度关联,打破"一调控就减少供给,导致下一阶段更大的调控压力"的怪圈,减少两者之间的叠加形成更大的冲击效应,正在成为房地产持续发展、避免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房地产业从1998年开始了市场化发展,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政府从2005年开始对房价实施调控,2010年调控愈发严格。目前,在房价下降预期的影响下,居民持币待购,"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房地产业的横向并购趋势愈发明显,通过横向并购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本文在分析了房地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房地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受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影响,"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与"十一五"期间不同的特征。基于VAR模型的预测表明,"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将出现振荡格局,但最终将出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本轮的调控政策一定会具有持续性,因此,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房地产业进行自我调整,逐渐回复到理性的增长轨道上。  相似文献   

4.
2012—2015年期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作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深远的房地产业,从2001年到2010年在经历了持续近十年的高速上涨后,与中国低收入相比的高房价形成了严重失衡态势。201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十条"、"限购令"等严厉的调控政策,一方面起到压制商品房过快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各类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让房地产价格由政策调控尽快回归到市场调控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但是,在国际、国内不确定的宏观经济影响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走向何方很难形成定论。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对2012至2015年的中国房地产走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毓 《资本市场》2010,(9):56-59
<正>在调控政策的精准打压之下,如何实现房地产业持续与稳定发展?如何把握房地产业未来的投资机会与热点?21世纪头十年,中国房地产业一路高歌猛进。2008年伴随全球金融海啸而生的楼市危机,在经济复苏的大旗下演绎为2009年的疯狂盛宴。而房价猛涨的妖异与癫狂,也终于导致了2010年"新国十条"的精准打压。面对当前最猛烈的一轮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房价一路走高,出现过热现象。政府为了应对房价过快上涨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性和经济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调控政策,效果差强人意,收效甚微。针对房地产业"屡调屡高、屡高屡调"的怪相,本文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着手,深入剖析调控有效性偏低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对制定调控政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行为选择角度探讨了房地产业的预售制度,明确回答了预售制度对于我国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对房地产预售制度调控的关键在于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商和投机者的恶意炒作行为,促进合理市场预期的形成,建立合理的观测指标监控房地产业,通过对结构参数和预售融资比例的调整来调控企业行为,确保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快速飙升,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府再次面对调控难题。该文深入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理性发展以及不可调控性,房地产业存在的市场失灵及其可调控性,分析行业内存在的政府失灵,提出房地产调控应当承认行业合理增长,通过制度创新解决行业内不可调控因素。这些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选择具有有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房地产业在物质条件、城镇功能和城镇形象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也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刚性需求。但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市场垄断行为严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房价持续走高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实行土地和住房的双轨制管理,实行出让金年租制,完善房地产税制度,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创新,实现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5,中国房地产业不平常的一年."泡沫"、"房价"、"调控"、"新政"、"住房保障"……这些成为点击频率最高的词汇,房地产调控与房价走势也成为社会民众谈论最多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关于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讨论不绝于耳,比如"泡沫论"、"拐点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性等。文章针对这三个论点作一一分析,以此探讨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路径,并指出:全国房地产业不存在泡沫现象,局部地区存在过热或少量泡沫现象;中国房地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处于调整时期,不存在拐点问题;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波及众多产业环节和诸多社会人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谓事关中国经济向好发展,事关金融安全,事关百姓的满意度。当一F,在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同时,我国商品房土地出让金价格却一路上扬,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各种各样的调控政策似乎都是无济于事。本文就对当前房地产调控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问题自然成了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瓶颈”.一直以来,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都优先选择金融调控手段。本文就对金融调控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政策调控期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形成因素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政策调控期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一系列问题拟定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从而确保政策调控期房地产业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在当前的政策改革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公司要实现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就需要提高自身应对策略及财务管理水平,重心应多放在财务风险应对的能力上.针对正在政策调控下的房地产公司所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本文通过多方面数据研究,对政策调控期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吸收大量社会资金的现状,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市场调控,坚持源头治理,实现市场主导的定价机制由"价高者得"向"价低者得"的转变,使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国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房地产业在中国迅速的发展起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家政府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宏观上调控房地产市场,使之健康、持续、快速的在中国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结合2006年11月之前国家各部委发布的有关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现今房地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评述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强  王军 《商周刊》2011,(18):94-95
"花开化落",高速发展了十几年的中国房地产业住深度调控的背景下也面临着盛极而衰的困境。只会建房子不会建好房,不能理解和适应新生一代对房子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初秋时节,知名专学者与业内人士共聚"海尔地产集团主题日论坛"把脉中国房地产业现状,前瞻未来发展趋势,共同为中国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求解。  相似文献   

18.
崔建伟 《当代经济》2007,(10):16-17
近几年,房地产业在中国迅速的发展起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家政府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宏观上调控房地产市场,使之健康、持续、快速的在中国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结合2006年11月之前国家各部委发布的有关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现今房地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评述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易成栋 《经济地理》2007,27(6):981-984
根据2004年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房地产业的地区差异.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房地产业企业总量、就业、一级资质、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最高,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最好.影响房地产业地区差异的因素有地区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政策启示是应分区制定房地产发展战略,对房地产业调控要因地指导.  相似文献   

20.
陈靖 《经济研究导刊》2014,(16):17-18,37
自2003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为使百姓"居者有其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然而十多年来,调控结果收效甚微,主要存在难点在于:调控政策环境的谨慎性;货币政策宽松、实体经济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住房供需结构失衡。因此,提高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性的整改建议是:从尊重市场规律,转变调控观念;稳健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优化住房结构,加快落实保障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