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有关边际原理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述了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并不是边际原理的“发现者” ,而只是这一原理的复制者和应用者 ;论述了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率先把边际原理运用于经济学 ,运用于地租论和价值论的历史 ;论述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运用边际原理的情况和特点 ;还论述了“边际效用论”的出现不仅不是“经济学的革命” ,而只是对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反动。  相似文献   

2.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为什么是适用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纲领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理论范式固有的局限性即其只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微观制度分析,而不适于研究宏观视野的制度变迁历史过程。文章还讨论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适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在市场经济的限度之内,“个人理性主义”的假设前提有暂时的合理性;2.边际分析方法适于渐进式改革的特征;3.中国经济改革的后发性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生与动态: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两个支点●高良谋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继亚当·斯密建立古典经济学体系从而实现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后,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在19世纪70年代初几乎同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边际革命”的经济学新理论,凯恩斯则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4.
<正> 一、单个厂商内部的平均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与边际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基本上不区分厂商的平均劳动耗费与边际劳动耗费。马克思用的“个别劳动小时”和“个别价值”概念实际上相当于单个厂商内部的平均劳动耗费。虽然他对资本过剩和级差地租的分析中已有边际利润和边际成本概念的某些内容,但边际利润下降只被视为一种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市场现象,同边际劳动耗费没有关系;而与土地肥力差别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在马克思那里也只是在分析农业生产时才有一定意义,他并不想把这种与资源约束有关的生产成本变化推广到一般产业。这表明马克思基本上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技术系数不随产量而变的暗含假定,这样,边际劳动成本与平均劳动成本的区别也就自然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必然具有特定目标和利益取向,这导致了不同经济学理论往往得出不同的经济政策指向,也表现为不同经济学说流派对特定群体的利益反映.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借助数学逻辑来表明其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数学措辞也只不过是一种增强论点说服力的“暗喻”,目的在于掩盖其内在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取向.事实上,现代主流经济学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以及边际主义分析方法等之中,从而内含了维护现状的意识形态;相应地,现代职业经济学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特性,以致不能、不愿也不敢触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尽管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却刻意地运用数学模型来包装成一种客观科学,就成了一种以客观和中立为借口抵制批判的“数学骗术”,最终将使经济学科退化为一门“伪科学”.  相似文献   

6.
《致命的均衡》一书的作者马歇尔·杰文斯是笔名,一眼看去即知是两大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的结合。前者于1890年发表划时代著作《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后者则被称为“边际效用理论之父”。其实,本书真正的作者是威廉·俾烈特、E.M.史蒂芬(三一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肯尼斯G.艾辛格(维珍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三人小组。《致命的均衡》是一本展现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手段的小说。该小说题材和内容具有丰富性和交叉性,是一本创新的经济学读物。作为美国百所大学经济学系指定的课外必读书目,该书巧妙地把…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对制度供给的边际分析方法借鉴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产品供给的边际分析方法,但隐含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却被疏漏,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供给的分析经常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8.
一、财政支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在公共物品、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由于非竞争性,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低于最优水平;由于非排他性导致的“搭便车”心理,市场条件下公共物品可能无法提供。即使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其非竞争性也意味着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若把不付费者排除在外,则是一种无效率的表现。因此,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需要政府采用税收筹资,免费供给。在正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如果由市场决定该行为的提供量,则决策者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边际分析是指对于某一白变量的增量对因变量的增量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马克思在其级差地租Ⅱ理论中分析的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时,资本的增量对构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的增量的影响。依据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概念,可以证明,在级差地租Ⅱ理论中,马克思所运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边际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等,在解释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标准,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构建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能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洪安 《技术经济》2003,22(2):24-25
一、效率工资的理论分析1.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认为 ,企业工人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值决定的 ,工人的劳动边际产值越高 ,工资越高。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工人的工资取决于工人的边际生产力 ,厂商劳动力的最佳雇佣量是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成立是有较为严格的假设 :①工人的劳动是可以精确地度量。确定工人劳动的边际产值 ,须要对工人的劳动贡献作准确无误的测量 ,但实际上 ,对工人的劳动贡献是很…  相似文献   

12.
<正>一、经济学发展史的六次革命综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重商主义阶段、古典经济学奠基与发展的时代、边际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时代和诸子百家时代。西方经济学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出现以来,可以说一共经历了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属于交叉学科,正因为如此,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由于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分析中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经济人”的涵义是否包含价值观,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沿着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追求自利的经济分析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人”已经转化为“社会人”;而演进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在其分析中已明确赋予自由、文化等超经济因素价值观的涵义。本文将理论逻辑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分析与价值观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李嘉图(Ricardo)把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转向收入分配以来,分配理论便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和众多思想派别争论的焦点。在古典经济学中,分配理论是研究国民产品在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分配比例,所使用的是剩余的分析方法。1870年前后,“边际革命”爆发,经济学的研究由强调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分配的古典经济学转向了侧重市场分配既定资源的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便成为资源配置的定价理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显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边界”很模糊,基本的理论工具还处于形成期,对于制度变迁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非正式制度的]进等还理解得不透彻。新制度经济学要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就必须更贴近真实的世界,在方法论上进行改进,充分吸收行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更多的是从案例分析中去寻找结论,在边际上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理化体系自洽性原则要求进入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每一个命题必须是科学可判的。效用可度量性假设决定了经济学命题满足科学可判性条件的难易程度,因此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系统性的影响。这正是效用可度量性假设引发经济学家广泛关注的原因。消费者理论分析框架从"边际效用递减"向"边际替代率递减"转变,是效用可度量性假设影响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例证。尽管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采用序数效用论是一种进步,但从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需要来看,彻底取消基数效用论假设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与经济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革命,引发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传统的经济学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因而使得原有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陷入困境,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的,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英国)、门格尔(奥)和瓦尔拉斯(法)三人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经济学界称之为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即所谓的“边际革命”。在此基础上,马歇尔集其大成,建立起了微观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肖力 《经济论坛》2002,(15):69-69
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W·布雷恩·阿瑟发表了他的《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一文,提出了经济学中的自增强理论。该理论指出,在边际报酬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自增强机制的来源通常有四个:①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②学习效应;③合作效益;④适应性预期。自增强机制使经济系统产生以下四个特征:①多态均衡:系统可能存在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市场份额的渐近“解”,系统最终选择哪一个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不可预测的。②可能无效率:如果一项术先天地“好于”另一项(按某种…  相似文献   

20.
李越恒 《经济师》2006,(11):183-184
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效益,重点投向边际效益大的一方,并促进各类人力资源边际效益趋于相等,这是优化配置高校人力资源的基本理念,也是评价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