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克洛夫的效率工资理论,通过吸收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的劳动行为看成基于公平出发的社会习俗。根据这一习俗,企业支付的工资不少于工人预期的公平工资,而工人根据企业支付的工资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决定自己的边际产出。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并非支付的工资越高越好,支付工人的工资应等于工人的边际产出。当公平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时,非自愿失业问题出现,工人技术程度与其失业率负相关。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与人类内生的行为规范,使得非自愿失业问题的解决前景十分悲观。  相似文献   

2.
樊明 《经济经纬》2007,36(4):8-10
笔者提出整合技术概念,即所有的工人整合在一起操作生产系统;如果任何一名工人缺失,则生产系统不能运行。如果一种技术严格具有整合技术的性质,那么在到达能使生产系统运行之前,工人的边际产品为零。如果增加一名工人生产系统就可运行,则这名工人的边际产品等于总产品。如果再增加一名工人的边际产品为零,则边际产品曲线退化为一条垂直线。新古典边际劳动生产率理论认为,厂商雇闸工人的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但这一理论显然不适合整合技术。因此,要研究在更一般条件下厂商雇用决策的机制。采用整合技术的概念可以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厘清产生这一特征的内在经济逻辑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市场的重要变化,文章在新凯恩斯框架下通过引入劳动市场摩擦与工资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市场摩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当总需求增加时,预期利润的提高使厂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劳动市场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从而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延缓了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变化相对缓慢。(2)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的动态调整变得更加平滑,从而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相对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厂商和工人不需要围绕工作时间和工资进行博弈,工作时间的变化不会导致工资的即时调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一、薪酬管理理论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反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比较经典的工资决定理论之一,效率工资理论强调通过支付高于市场出清的、具有外部竞争性的工资水平来消除员工怠工、降低工作转换成本、吸引高素质求职者、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效率工资理论的核心假设是雇员的生产率是其工资水平的增函数,即生产率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或高工资能带来高生产率,高生产率是高工资的结果。这一假设是效率工资理论一切结论成立的基础。笔者在对以往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效率工资理论核心假设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该假设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而后,笔者探讨了效率工资制度的适用性和对我国工资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古典工资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古典工资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效率工资额在纳什均衡条件下与劳动要素的边际贡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多要素生产”理论尚且如此,在“一个要素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来源更应与“价值”分配作适当分离,否则在探讨分配问题时就很可能否定“一个要素的价值理论”。把价值来源与价值分配作适当的分离,有助于说明“单一要素”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分配问题中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7.
<正> 一、单个厂商内部的平均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与边际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基本上不区分厂商的平均劳动耗费与边际劳动耗费。马克思用的“个别劳动小时”和“个别价值”概念实际上相当于单个厂商内部的平均劳动耗费。虽然他对资本过剩和级差地租的分析中已有边际利润和边际成本概念的某些内容,但边际利润下降只被视为一种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市场现象,同边际劳动耗费没有关系;而与土地肥力差别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在马克思那里也只是在分析农业生产时才有一定意义,他并不想把这种与资源约束有关的生产成本变化推广到一般产业。这表明马克思基本上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技术系数不随产量而变的暗含假定,这样,边际劳动成本与平均劳动成本的区别也就自然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8.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4,(1):4-5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所谓竞争力是否丧失,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要区分两个概念:劳动成本与工资,工资指的是对劳动者支付的货币,劳动成本指的足单位产品当中工资成本所占的份额。劳动成本的概念与工资的概念有联系,中间隔着一个概念,叫做劳动生产力。工资叮以提高,但是如果生产力提高得更快的诉,劳动成本可以降低,因此工资提高不一定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支付比市场工资更高的工资,劳动总成本可能更小,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索罗条件表明最佳工资水平与价格无关,仅仅取决于工资—努力的相关关系。怠工模型表明,在非怠工约束条件下,无论求职者如何保证,在低于效率工资水平上工人的最佳行为策略就是怠工,工人的保证是不可信的。工作转换模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支付较高的工资可以降低工人的工作转换率,效率工资理论在理论上和现实的薪酬管理中都展示了极其强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等,在解释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标准,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构建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能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力供给下降、工资逐年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会导致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这意味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从而可以激励工业企业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文章综合工资和生产率因素,以单位劳动力成本衡量企业的竞争力,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单位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密集度的影响.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T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单位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出口密集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会抑制企业出口,企业会降低出口密集度并增加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Heckman选择模型两步法也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会导致企业减少出口倾向和出口密集度.  相似文献   

12.
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979-2009年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这与Madsen和Damania(2001)等人的研究相矛盾。为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需求引致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两步系统广义矩(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控制全要素生产率对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后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7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一致;工资、出口均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998-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主要因为我国出口额大幅增加抵消了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承受与人口过度集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02年住户收入调查(CHIP)数据对我国不同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工资差异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劳动合同与短期劳动合同的工资差异符合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企业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存在工资歧视。排除特征因素和选择性因素,长期劳动合同工的工资比短期劳动合同工低42.84%,比无劳动合同员工高29.6%。文章研究表明:短期劳动合同没有对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比限制短期劳动合同使用更为合适的劳动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6.
借鉴Karras(2007)的实证模型,本文利用中国1988-200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公共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为0.008;(2)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高于非公共部门;(3)中国公共部门劳动人员的显性工资存在低估。虽然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相对于非公共部门高,但其产出弹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加大劳动密集型公共品供给力度,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中国非公共部门需要改变劳动力粗放投入模式,地方政府应鼓励私人部门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教育,以提高其边际产出。同时,优化公务员薪酬结构,将隐性收入逐步纳入正规货币工资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杨振兵  张诚 《财经研究》2015,(9):133-144
中国工业部门工资扭曲的影响因素众多,但现有研究尚未从环境规制的视角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而采用能够有效控制“内生性”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中国工业几乎所有行业均出现了实际工资低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向下扭曲”现象,且工资扭曲指数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不同行业的工资扭曲程度差异较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一方面增强了劳动边际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抑制了实际工资增长,并因此加剧了工资扭曲程度;而行业竞争强度、创新投入、外资比重和行业的资本化程度等因素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工资扭曲现象.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加强环境治理,然而这将恶化工资扭曲现象,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辅助政策来维持要素市场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集聚经济学,对我国无限制的城乡迁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研究表明,非技术工人无限制的城乡迁移会降低城市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降低生产率水平,稀释城市集聚效应。农村和城市的工资率都将处于低水平。而且,技术工人集中于城市,人力资本在城乡间不合理分配,不利于农村生产。各种旨在缩小非技术工人迁移趋势的政策对农村和城市居民都是帕累托改进。另外,通过减少技术工人向城市的迁移,能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9.
鉴于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且会导致企业内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发生变动,本文采用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偏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扩大了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和技能工资差距,但任务偏向较之技能偏向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在发展速度较慢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尤为突出;机器人应用的生产率效应是导致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因,虽然劳动要素错配以损失部分生产率效应为代价,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的扩大。本文认为加大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再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是实现企业内“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Hummels和Klenow (2005)二元边际分解法,对2000-2013年中国农产品HS-6分位贸易数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来自集约边际的贡献,但扩展边际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借鉴Chaney (2008)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农业经济规模、贸易成本、农业生产率主要影响集约边际,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有显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