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秦红燕 《经济师》2001,(11):35-37
在目前有关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和研究中 ,有人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这是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误解。马克思不但一贯认为价值的创造离不开脑力劳动 ,而且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我国现阶段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劳动以及一些精神生产活动 ,作为脑力劳动 ,都是能够创造价值甚至创造较大的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决定劳动复杂程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二是劳动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或者说脑力劳动成份的多少,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而脑力劳动则是复杂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因此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多倍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学山 《经济师》2002,(5):37-3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 ,应明确地将科技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纳入生产劳动范围的视野 ,将第三产业 (作必要的“社会扣除”)的发展纳入创造商品价值的范畴中来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种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的出版物中和学术讨论会中,或者在大专院校的经济学教研中,对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价值理论,曾触及以下疑题: (1) 马克思说,各种不同的商品,除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外,还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因素,它的数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抽象同一和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但是,生产各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不仅是不同的具体劳动,有简单易干和复杂难干等区别,而且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还会因为生产者的勤懒的不同和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好坏的不同,而大有悬殊,那么,它们是否真能或者是如何才化合出一个以等一的和社会平均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范畴特指商品价值,只有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抽象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是在马克思商品价值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扩展商品价值范畴,使狭义的商品价值向广义的产品价值或经济价值乃至贡献价值或社会价值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所分析的商品价值只包括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撇开了具体劳动转移的旧价值。 一、体力原子与智力原子 价值规律表明,人类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撇开转移的旧价值,价值产品完全由耗费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就是说,形成价值产品的人类劳动,包含着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不同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伟 《经济学家》2002,(1):11-14
劳动和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个命题应深化认识。劳动和价值的社会现象形态就是商品市场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对生产劳动和价值决定的理论给予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9.
论服务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市场经济越来越显示出服务经济的特色,服务是发达市场经济中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与物质生产相结合表现得更为鲜明,服务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的结合和交融,是现代劳动的新特征。根据现代服务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业的性质,肯定服务劳动具有的价值创造功能是合理的。加深对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用效果的服务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不仅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且是有着重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是从生产劳动意义上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问题的。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意义上所讲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有原则区别的。但是,多少年来学术理论界往往忽视两种意义上分工的原则区别,这就不能不造成理论上的某种混乱和对脑力劳动者的某些偏见,有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0,(2)
文章通过讨论的方式,探讨了我们不能教条错误地去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要结合马克思当时研究面对的社会状态和时代背景去理解,要清楚马克思集中研究的是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是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剥削问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要应用马克思正确的研究方法继续深入地去研究、探讨商品价值在发展运动中的现实问题。为回归马克思主义劳动价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去努力。  相似文献   

12.
论脑力劳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通过服务劳动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有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与此相一致,脑力劳动有二重性,即具体脑力劳动和抽象脑力劳动,科技人员是脑力劳动力,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可使科技价值转移给众多的人,从而使其价值翻许多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市场化才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但其所有者可得到报酬,其原因是因为有多种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信息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视角下研究信息商品增值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信息劳动是复杂劳动,创建期投入巨大,一些信息商品具有独特形式。将信息生产的不同时期的区分引入复杂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研究:信息商品创建期和扩大生产期都属于生产过程,在生产中获得价值增殖的潜力,而通过流通过程,创造出巨大数量的消费受众,从而实现了剩余价值的获得。巨大的规模投资、极高的技术门槛和政府政策保护使信息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决定或影响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社会总劳动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从量的角度来再认识劳动价值论,揭示其内在矛盾,为完善价值理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问题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分别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以及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作出了专门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在论述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分为两种,即可以物化的服务劳动和纯粹的服务劳动,并肯定这些服务都是生产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楚永生 《生产力研究》2003,23(5):53-54,68
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包括三个层次 :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内涵的认识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同时也可有效地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水平的存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在这一前提下,一个商品的价值就等于生产这一商品所消耗的个体劳动所凝聚的劳动价值,从而导出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结论,并由此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水平的存在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我们认为,那是他巳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商品的真正的在社会上的价值与该商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所结成的劳动价值,是有区别的,不是同一的东西。前者属于市场的范畴,受市场供求关系、个人偏好及社会时尚的影响,是一个变数;后者是属于私人劳动的范畴,是一个体劳动在该商品上的实实在在的劳动消耗,是不变的定数。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最明白,他要论及的、也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价值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此,他要得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这一结论,就必须使前者与后者保持质和量的一致,即使前者有变化也不能让人认为是市场因素引致的。由于市场与价值的关系确很密切,客观存在,那么为了达到上面的目的,只有要么不顾现实硬性抽  相似文献   

20.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