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欧盟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但伴随着成员国数量的不断增加、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张,减小区域内经济差距成为欧盟一体化的重要任务。选取欧盟为研究对象,基于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面板数据,运用σ检验与β检验方法测度1993年以来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结果表明,1994—2007年σ趋同和1998—2007年的β趋同效应明显,其中β检验表明EU-27国的人均产出以每年1.27%的速度趋同,但欧洲非欧盟国家与欧盟国家不存在趋同,此外成员国之间制度、科技、贸易与投资等全方位的一体化是促进经济增长趋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区域技术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利用趋同性研究方法,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增长同时存在着σ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政府消费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站在趋同的角度对城市的技术效率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σ趋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构建了理论模型,并利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数据来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σ趋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同时存在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发展过程中。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起促进作用的外生变量为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起阻碍作用的外生变量为政府消费比重。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金融聚集和经济收敛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体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呈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不仅未呈现出趋同效应,反而表现出发散特征,表明河北在信贷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金融对当地经济贡献微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的σ收敛呈发散趋势,但其β收敛和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均呈现出趋同效应,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聚集的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基础,以萨拉—伊—马丁趋同检验模型为依据,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2年和2001—2008年吉林省经济增长存在δ—趋同现象;2000年后出现较弱的绝对β—趋同现象;1985—2008年存在条件β—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入境旅游的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学锋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1,31(5):857-861,880
通过对长三角1980—2009年入境旅游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的界定,利用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个基础指标,引入旅游服务密度指标,结合相关系数,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结果发现:一是持续高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二是持续高增长的区域响应性;三是入境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时间同步性;四是长三角作为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持续高增长过程中,区域间入境旅游增长的速度差异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法(SSA)、改进的Baumol模型和Barro模型估计法对我国东中西部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变迁、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典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在我国依然有效,我国三大区域省际之间不存在绝对β趋同效应;但存在省际条件β趋同效应和省际σ趋同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分别存在着以政策区划分的俱乐部趋同规律,俱乐部趋同速率分别为:2.1%、0.2%和0.2%.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研究主要关注增长效应,还没有研究涉及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本文利用转移份额法和反事实法对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985-2004年的就业结构变迁不仅具有β趋同效应,而且具有σ趋同效应,就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向第二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法为研究框架,对全国30个省份自1952-2009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分析.通过虚拟变量的引入,分析了影响趋同的因素,发现我国各省β绝对趋同较不显著,而存在东中西部的俱乐部趋同.中央应重视地区差异,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控.各省要注重内生发展,立足于本省的实际,抓住政策的有利时机,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逐步消除省与省之间在区域经济上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地区差距扩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仅是在国民经济整体层面上展开,而忽视了对于地区差距演变的产业基础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在中国210个城市层面实证性的分析了中国地区差距演变的产业增长基础.结果发现,在1996-2004年间,工业增长不存在σ趋同,但服务业增长存在;两者都存在绝对β趋同;城市的市区层面的增长有明显领先于城市的地区层面增长的现象.进而我们对地区差距产业增长基础地域特征的研究发现,工业的相对高速而又不均衡的增长才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结论将有助于对我国地区差距演变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市1991年以来入境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5)4个指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既而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去探讨其背后的差异机制——规模分布。根据规模的变化,将长三角各市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类: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然后对14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职能、资源分布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将为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旅游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九寨沟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晏杰 《经济地理》2001,21(1):121-124
近年来,借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年轻的九寨沟在旅游市场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笔者认为,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特征极大地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所以进行相关的旅游者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浅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的结构,行为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九寨沟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从而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扩展多尺度驱动机制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厘清上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扩展李问过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扩展过程显著,城镇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9.80%增长到2004年的17.93%;②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城市化三种基本模式;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驱动因子影响城市扩展过程.宏观尺度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政府行为和过去三千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在中观尺度上社会和经济因素为城市扩展提供了驱动力,最明显的是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观尺度的地形、区位和交通限制决定了城市扩展的可能性,最利于城市扩展的因子是距高速公路的距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足1991-2004年北京城市化强度出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永强  冯淑慧 《技术经济》2020,39(9):82-88,100
旅游业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也要依靠一定程度的经济作为基础支撑,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协调问题。以阳朔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的方法对2004年至2018年阳朔县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关系和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和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的短期波动受旅游产业的短期波动以及误差修正项的影响;旅游产业和经济在观测期间由轻度失调逐渐转变为良好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旅游卫星账户(TSA)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旅游业社会经济贡献的工具。它通过建立目的地的旅游经济账户描述并反映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文中运用TSA分析方法,计量2008年陕西旅游业的直接经济贡献、旅游业就业等多项指标,实证分析旅游业对陕西经济的效应,并指出TSA的优势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承财  钟全林  周超明  张颖 《经济地理》2007,27(6):1030-103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确定对于发展及研究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提出城市旅游发展的三个主导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旅游资源、城市经济、旅游需求,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以此提出不同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动力模型: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需求推动型、综合都市型.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AHP模型,建立判别不同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判别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广州、深圳、桂林为例,运用判别指标体系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北京属都市综合型驱动旅游城市,广州属于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深圳市属于客源市场驱动型旅游城市,桂林属于旅游资源驱动型城市.  相似文献   

17.
深度开发旅游商品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苟自钧 《经济经纬》2005,(4):117-119
我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不平衡,尤其旅游购物消费是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以研究解决。购物消费一直徘徊在旅游总消费的22%左右,无法实现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应建立旅游商品的统一管理机制,做好旅游商品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强化市场运作,才能有效推动旅游商品开发的良性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使我国旅游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Singapore through test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which is a major tourist destination state and whose economy is linked with diverse energy resources, high-level urbanization, and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in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verges to its long-term equilibrium level by 76.0% speed of adjustment through the channels of touris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utput growth. Tourist arrivals have a negativ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levels both in the long-term and the short-term periods. Finally, results of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reveal that there is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that runs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to carbon emission growth in the long-term of the economy of Singapore. Therefore, the tourism-induced EKC hypothesis is confirmed in the case of Singapore.  相似文献   

19.
旅游商品研发创新的动力系统初探——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商品研究的方向和文献的回顾指出旅游商品研发创新的动力系统比较缺乏,在分析了旅游商品研发创新的一般过程之后设计构建了西安市旅游商品研发创新的动力系统结构。并以西安市为例,找出了西安市旅游商品业研发创新中动力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旅游商品业研发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魏卫  陈雪钧 《经济地理》2006,26(2):331-334,352
随着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日渐提高,许多地方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支柱产业地位的确定需要多项经济指标支撑,一些地方仅凭主观认识或以不科学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容易导致旅游产业定位决策失误。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文章以支柱产业的经济贡献标准为出发点,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人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四个因子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北省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提出: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可以将其作为“准支柱产业”来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