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土地是农民家庭的重要资产,易地搬迁后如何利用好迁出地土地资源是保障农户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是我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文章基于该市的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23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1)移民搬迁后加剧了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搬迁后农户对宅基地、林地、耕地选择撂荒的比例明显提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5.7%以及76%;(2)不同的安置点农户对于“三块地”的利用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搬迁距离近的农户选择继续耕种土地的可能性高;(3)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社会特征对搬迁后农户迁出地土地利用行为有重要影响,搬迁后农户生活生产方式转变、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务农劳动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以及居住地到耕地的距离增加对土地利用行为有影响。结论 在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对于“三块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搬迁后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比例显著提高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迁出地农户土地退出机制、构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两山”转化实现生态产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改进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生计现状,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推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量和生计资本稳定性的建议。方法 文章引入主观满意度对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改进,建立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究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持有量变化,并对其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1)者相镇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迁后生计资本综合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物质资本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下降;(2)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后生计稳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搬迁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生计多样性和收入多样性降低,非农业生计多样性提升;(3)搬迁后农户生计耦合度提升4.059 6%,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由低度耦合提升至中度耦合。结论 者相镇安置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类生计资本指标差异明显,推动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和提高收入多样性,可帮助搬迁农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重庆秦巴山区贫困农户的调研,分析秦巴山区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易地扶贫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贫困农户搬迁的关键因子,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文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23个指标构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13个主要因子,分析主要因子对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易地搬迁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贫困农户搬迁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贫困户的搬迁意愿具有明显差异,低保兜底型贫困户>非农型贫困户>兼业型贫困户>务农型贫困户;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数量、医疗教育负担、住房结构、搬迁政策认知情况是影响贫困农户搬迁意愿的共同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作半径、耕地是否流转是务农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年龄、非农劳动力比重、距离村干道距离是非农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地是否流转以及住房结构是兼业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和搬迁方式满意情况是低保兜底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结论 不同类型贫困农户易地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政府应该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构建一套长效稳定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探究人力资本禀赋、社会资本禀赋、经济资本禀赋和自然资本禀赋对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意愿及方式的影响。方法 文章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禀赋各变量对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意愿的影响,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农户禀赋各变量对“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和“农户+合作社+公司”3种融入方式影响。结果 缺乏经营经验、农业收入高、不能筹资、耕地面积小的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的意愿较低。户主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以“农户+合作社”方式融入供应链。学习能力差、家庭人口少、家里有村干的农户选择以“农户+公司”方式融入供应链的可能性较大。有经营经验、培训经历、亲戚数量少、家庭收入高、农业收入低、能筹资的农户更倾向以“农户+合作社+公司”方式融入供应链。交通便利及靠近乡村旅游地区的农户对所有融入农产品供应链的方式均不感兴趣。结论 要破除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的禀赋障碍,科学引导农户以合适的方式融入农产品供应链,重视条件适宜地区农户进行农产品直销的优势和意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 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所辖3县1市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入户调查,归纳主要致贫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和实施路径,推动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方法 文章运用地理调查方法,从怒江州6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中随机选择了32个,在所选安置点中随机抽选621户搬迁户进行入户调查访谈,获取搬迁户基本家庭信息和主要致贫因素。结果 截止2019年末,68%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仍未脱贫,其主要致贫因素包括文化素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区域性因素以及发展动力、疾病、教育等家庭个性因素;易地搬迁贫困户的贫困类型有内源型贫困、外源型贫困和复合型贫困,区域性措施、普惠性措施、到户措施等后续脱贫的必要措施。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脱贫的充分条件,搬迁人口中依然有大量贫困对象,其后续脱贫需要厘清致贫因素、制定脱贫措施并构建易于措施落实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疫情的冲击为农户的生计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了解当前农户生计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陕西省杨凌区及其周边农户调研数据,将主客观恢复力结合,构建了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感知4个维度的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新冠疫情冲击下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现状并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 (1)新冠疫情冲击下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整体偏低,从高到低依次为综合生计型、兼业主导型、务农主导型、务工主导型,各维度水平均偏低且分布呈现一定差异;(2)主观恢复力指标对各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较大,主观恢复力对农户总体生计恢复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障碍因子差异较小,技能培训参与程度、个人风险认知感受、个人风险认知能力、家庭存款、社会网络支持度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产生影响。结论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基于此,可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提出差异化的生计恢复力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依托社会规范与环境规制引导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将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分为直接减少化肥施用量与采纳化肥替代技术两部分,构建多变量Probit模型。文章基于甘肃省89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析社会规范、环境规制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 (1)社会规范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有促进作用。社会规范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既能促进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也对农户减少化肥施用有正向作用。(2)环境规制作用复杂。引导型规制能引导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却对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有消极作用。激励型规制能促进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却会刺激农户过量施用化肥;(3)社会规范与环境规制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对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的交互作用为正。结论 政府应改进引导型规制的技术培训方式,减少其对农户时间与动员成本的挤占,避免激起农户的抵触心理;调整激励型规制的方式方法,防范其在刺激化肥过量施用方面的负作用。此外,重视社会规范建设,发挥社会规范对环境规制的辅助与矫正作用,引导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文章分析了新疆昌吉市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善治格局的形成。方法 基于新疆昌吉市微观调查数据,在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心理认知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并揭示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 (1)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总体呈现出“意强行弱”特征;(2)参与意识、效益感知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较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较小,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3)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意愿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较大,主观规范影响较小,效益感知和参与意识对农户参与行为不存在直接影响,即通过农户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政策环境的正向调节效应存在,表明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结论 要保护农户环境权利,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要提供参与机会和拓宽参与渠道,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问题研究,探究社会资本及各构成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农户意愿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苏北地区沛县和丰县的共411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社会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 (1)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强;(2)各构成维度均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且影响方向均为正,效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规范(0.116)、社会网络(0.065)、社会参与(0.064)、社会信任(0.032)、社会声望(0.031);(3)抗险能力在社会资本和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具有中介效应,社会资本和各维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还可以通过抗险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但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 社会资本和抗险能力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推进中,应立足农户的社会属性,加大农户社会资本培育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农户作为化肥施用的主体,其绿色施肥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受自身资本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系统分析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形成机理对农业领域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山东省680份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外部环境对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 农户对新型肥料产品和新型施肥技术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表征资本禀赋的5个潜在变量均对绿色施肥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外部环境对绿色施肥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采纳意愿显著正向影响采纳行为,且在资本禀赋、外部环境与采纳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为鼓励农户的绿色施肥行为,应综合提升农户资本禀赋水平,强化对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监管和激励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生产的宣传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文章利用河南省滑县5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来研究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方法 运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来分析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1)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中的引导规制、激励规制会促进农户采纳有机肥行为,而生态认知中的生态环境污染感知、农田保护责任意识和化肥减量认知正向影响着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2)环境规制中的约束规制未显著,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尤其在约束农户行为方面的效果较差;(3)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中起中介效应。结论 基于当前以环境规制为主的治理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增强环境规制对农户行为的约束,也要发挥好农户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行为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农户参与及付费行为。方法 文章运用单边界加支付卡式的改进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东江源水源地500户农户调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农户付费行为差异及关键因素。结果 (1)不同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下样本农户同意进入付费情景的概率不同,支付意愿也不同,但差距不大;接入城(集)镇处理管网的农户平均支付意愿为8.55元/(月·户),接入村落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平均支付意愿为4.42元/(月·户),采用农户分散处理模式的农户平均支付意愿为5.63元/(月·户)。(2)村集体的参与、农户对水环境的感知变量均对农户付费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在第一阶段中区县变量、河流水质变化的感知、河流水质变化与污水处理关系认知、是否是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村、文化程度、是否是村干部变量通过了显著检验,是影响受益农户是否同意付费的关键因素;在第二阶段中区县变量、本村生活污水处理治理成效满意度、收入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受益农户支付水平的关键因素。结论 应建立县级可持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机制,明确污水处理设施管护责任主体,划分各主体职责,可探索推行受益农户适当缴费或出工等生活污水治理管护方式,提高农户自觉参与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加强农民对环境感知及认知教育,提升农户对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将影响农户的诸多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厘清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为指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江西安义和湖北监利两个地区13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分析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 (1)居住、养老、就业等事关当前农户退出宅基地后所面临的社会保障与生计的因素,表征农户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对农户宅基地退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发展机遇因素和政策互动因素表征了农户在退地过程中的社交和尊重方面的需求,也对宅基地退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社会保障与生计方面的需求的作用强度要明显高于社交和尊重方面的需求因素,产生的影响强度也相对较强。结论 (1)政府部门加强对保障和生计的重视,应该保证退地后经济补偿,退地后给予城镇购房补助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农户退地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维持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水平。(2)注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政府关于宅基地退出优惠政策,以及安置就业难易程度的考虑。(3)在当前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各地财力不均的情况下,应优先注重农户退出购房补偿的货币安置和住房安置,做到政策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明晰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探讨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从资源禀赋视角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方法 基于黑龙江省兰西县312份经营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及多元有序Logistics模型,探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结果 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受人力资源禀赋(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然资源禀赋(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签订承包合同、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经济资源禀赋(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社会资源禀赋(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和信息资源禀赋(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是否为中心村)的显著正向影响;上述因素除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农业收入、是否为中心村外均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为更好地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应强化农户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识,提高农业收益预期;进一步稳定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黑土区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中心村信息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黑土地保护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6.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has employed 3 kinds of resettlement schemes: 1) resettlement of farmers under modern agricultural and l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to grow cash crops; 2) resettlement of rural population in well-guarded locations to isolate them from communist insurgents; and 3) resettlement and compensation of population displaced thorough resource exploitation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dams and mining. The Kinta Valley resettlement is examined in the example of 3 villages where tin mining encroached on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98 households were included in the sample from Batu Bertudung, Tekka, and Jelutung that had been settled in the 1940s. The villagers were eventually evacuated and sustained technological, pecuniary, and psychological losses. The economic loses involved property, land, and crops, and social losses comprised social networks, neighborhood, and stability. 81.7% of the villagers who were left landless successfully insisted on complete relocation of their villagers in new villages in claims to the respective tin mining companies through their newly formed village action committees in the mid-1960s. The compensation consisted of 1) group compensation by planned resettlement, 2) cash payment, and 3) replacement of the former plot with another piece of land. Social needs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 and the compensation received reflected roughly their economic worth at the time. The villagers of Tekka and Jelutung had their houses rebuilt which were comparable to their old homes using new materials and stronger foundations. Those from Batu Bertudung were resettled in another village, and were compensated in cash to rebuild their homes themselves. Basic amenities were insufficient: new wells had to be dug, the public standpipe was overused, and only dirt roads were constructed. The government provided most basic amenities 5-6 years later under the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省的整体收入水平,所以增加河南省农民的收入对河南省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提升性的作用,但目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文章就河南省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百分比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将其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且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河南省农民收入构成进行剖析得知,影响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加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农业发展公司化等一系列有助于河南省农民增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从影响农户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层面出发,建立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方法 文章基于上海市涉农郊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的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农户环境感知3个维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禀赋环境感知(0.503)>政策环境感知(0.208)>公共服务环境感知(0.175)。农户对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3个维度的感知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户的禀赋环境感知路径系数最大,政策环境感知次之,公共服务环境感知的路径系数最小。结论 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在改进宅基地退出有关政策时,应着重注意宅基地退出的经济补偿和退后农户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保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知情度。  相似文献   

19.
Among rice scientis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is a general belief that on-farm rice yields are far below their potential level.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about the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to define and measure the potential yield at the farm level within the farmers' environment. Most of the methodologies are based on agronomic criteria and neglect the farmers'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fine the potential yield at the farm level incorporat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farmers face. This potential yield so defined is feasible in that it could be realised by all farmers with existing technology, provided that they have access to necessary inputs. Measuring potential yield in this way is also desirable from a welfare viewpoi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