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屹立  徐建军 《中国市场》2008,(52):137-138
政府领导伦理失范是政府领导者权力行使的一种异化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领导伦理领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失范现象,这对于保持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障碍,并进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政府领导伦理失范与领导者自身内部因素相关,还与我国封建传统伦理、西方腐朽思想及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连。要防范政府领导伦理失范,必须加强领导文化与法治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府领导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
财务治理是一种财权契约安排,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在企业的财务治理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财务风险.本文分析了基于风险控制的财务治理框架的构建原则,探讨了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发现,网络权力通过嵌入效应和治理效应提升风险承担水平,其中,信息和资源的嵌入效应以及对控股股东掏空和管理层代理冲突的治理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治理水平不足;非控股股东网络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提升了融资水平和投资效率以及研发投入增长的加快.本文对风险防范并规范企业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是一种制度安排,其社会责任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是一种制度变迁。转型时期,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相关法律制度缺位、部门监督不足等原因,企业"失范"现象严重。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安排需要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的协同,形成制约和激励的社会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地方政府既可以供给民生型公共物品,也可以供给发展型公共物品.本文通过模型求解找到了影响地方政府供给民生型公共物品和发展型公共物品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之所以重视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而轻视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除了因为现行的激励结构使得发展型公共物品的"政治价格"大大高于民生型公共物品的"政治价格"以外,还因为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风险高于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腐败和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寻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本文对经济转型时期地方官员腐败和公共投资效率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中国情形进行简要的实证分析,指出基于转型时期有效监管制度的缺失,腐败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以及产出效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作为带有高成本特性的一种"暗税",腐败租金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区域内私人投资偏离社会期望的适度投资率,也会人为增大区域公共投资规模、扭曲区域公共投资结构,并降低区域内公共投资的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王超恩 《商业研究》2011,(4):192-196
作为人与人之间围绕财产或者资源等客观对象而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产权内在地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解性等性质,不同的产权机制具有不同的制度绩效。本文在产权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地悲剧现象"、外部效应和失地农民补偿问题,针对现状对构建我国乡村旅游产权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等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其价值观与利益诉求出现重大分化,且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其个体特征及所受到的制度约束也不同,基于此,本文从性别差异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心理需求、岗位需求及发展需求,由此分析产生的适应效应、经济效应及实现效应,并据此从完善制度保障、构建体制机制及拓宽资金渠道等方面提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7):130-131
基于博弈论视角探讨了知识网络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从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管理环境、调整知识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强度以及加强外部风险管理机制三方面对知识网络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财权主要包括出资者终极财权、企业法人财权以及两者各自分割与分层所形成的明细财权,以不完全契约中之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标准,财权可以划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前者以公平为价值取向,后者以效率为价值取向。任何一项财权配置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配置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配置,在实践上表现为某项具体财权配置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相似文献   

11.
毛瑞 《北方经贸》2010,(11):38-40
目前对"公司章程的性质"有多种学说,其中以"契约说"、"自治法说"、"宪章说"三者最为典型。文章对这三个学说进行探讨,分析这三个学说的特点及利弊,并提出公司章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与口碑营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全面回顾和分析口碑传播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模型,深入剖析了口碑传播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我国区域分工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鹏 《财贸研究》2005,16(5):11-15
本文在探讨区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区域分工的特征与发展势态。作者指出,在全国产业结构趋同客观存在的同时,资源型区域产业虚髙度化明显,区域分工向不利于其长期战略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了协调我国区域分工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土社会向信息社会、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二元的,即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现阶段的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社会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既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法治之道的基础上,探索法治实现的独特策略、方法、技术---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指人力资本承载者获得收入的能力、拓展收入空间能力的弱化或消失,其实质是人力资本承载者无法获得既有投资决策时点的预期投资收益。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原因有三:收入能力弱化、人力资本闲置、人力资本报废。鉴于引发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原因的多样性,很难得到贬损的加总数据,需选用多个指标进行估算。本研究用收入数据度量人力资本承载者收入能力弱化;用闲置的工时、失业人数(或失业率)度量人力资本闲置;用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度量人力资本报废。  相似文献   

16.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订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融资理论及管理思想将会导致企业采用不同的资金管理策略与政策.因此,融资理论及其实践效应又是预测企业资金管理政策的重要参数.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基础,重点探讨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融资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表明,这两种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比较而言,优序融资理论的受支持程度要高于权衡理论的受支持程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从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条件可能会成“U形”变化。本文分析认为单纯的贸易条件恶化不能充分说明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国目前需要纠正的是因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需要深入研究的是我国贸易条件逆转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国别立法比较的角度解读《合同法》第308条规定,剖析该条规定在海运实践中因与《海商法》并存的法律选择、托运人作为唯一的权利主体以及变更解除合同行为属性等问题可能产生的法律预测功能丧失或者运作不正常导致的司法风险,提出完善立法、补充司法解释等观点,希望有益于《合同法》第308条适用风险的降低和化解。  相似文献   

19.
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表明,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存在梯度差异的发展态势,而这种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差异,为闽台两地产业合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福建省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互补,确立闽台两地产业分工架构;外引内联,营造闽台两地产业合作发展环境;优化结构,提升闽台两地产业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formally adopted a Code of Ethical Conduct in 1990. During the subsequent 15 years, almost nothing had been published about it and its value as a formal document meant to guide professional practice. Rather surprisingly then, in December 2005 an entirely new Code of Ethics was introduced by the Academy’s Board, to take effect in February 2006. Why was a new code promulgated? More broadly, what do the contents of these codes, the processes of their promulgation, and their expressed purposes, suggest about the value of such codes for similarly situate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general? This article seeks to identify ke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original code, begin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new code, and so stimulate debate. Further, not only is this a call to the members of the Academy to engage in some thoughtful debate and possible amendment of its new code, but also a caution to all such associations to take seriously the hurdles that must be jumped before any code can be developed and promulgated to worthwhile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