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城市信息空间的特点建立基于辐射模型的城市信息影响力测度模型,并以此主要网络联系测度指标构建城市信息空间联系网络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依托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深入研究探讨了信息空间下典型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分析网络中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群,纽带城市以及城市合作子群。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信息辐射网络呈现小世界的特征,城市信息空间辐射能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网络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距离,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性和整体连通性。北上广发达城市子群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现阶段城市信息发展潜力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部分依赖于地域分布,因此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信息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结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桃杏  吴殿廷  马继刚  赵莉琴 《经济地理》2011,31(4):561-565,572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研究,对了解区域中各重要节点交通特征、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目前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城市节点间铁路距离里程为依据,借助空间句法模型指标评价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区域内城际间列车联结次数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城市节点间社会联系的密切度。结论包括:①空间句法指标值中,京津冀都市圈铁路网连接度平均水平为3,控制值均值为1.06,平均深度值高于50的城市节点占85%,说明铁路交通轴线具备较强控制力和联动性。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节点平均深度值相对较小,便捷程度相对较好;②社会网络分析均表明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结构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以唐山、秦皇岛为次核心,其他城市节点为第三梯队的格局。京津冀铁路出行网络总体联系密度为0.673,说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铁路出行线路联系比较密切;③京津冀区域铁路网整体规划现状和连接格局、联系水平等与各城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铁路网络规划与加强联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城市产业特征,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与铁路网络布局的关系,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省市之间的联系超越地理距离的限制,越来越紧密,逐渐形成以信息沟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空间新形态,但同时信息资源的大量聚集,信息碎片化的产生以及人们人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效率的差距导致信息空间巴尔干现象的存在。根据省市信息空间的特点建立信息空间复杂网络模型,进一步构建信息空间巴尔干熵以及巴尔干指数,量化信息空间的巴尔干现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依托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深入探讨了信息空间下省市构成的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以及骨干网络特征,识别出不同等级层次的区域巴尔干程度。研究发现信息空间整体网络呈现层次性发展,信息空间的发展程度与经济空间重叠度较高。省域信息空间骨干网络异质化发展,信息空间网络"异质、分化"分布。信息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巴尔干现象,信息空间巴尔干现象与经济呈现正相关。国家宏观战略政策对信息空间建设和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空间巴尔干现象。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结合定性的政策网络理论与定量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出了政策网络分析的研究范式。接着,指明了科技创新政策网络的内涵,提出了政策网络分析在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中的应用框架,包括网络分析的资料收集方法和步骤,以及科技创新政策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结构对等性这4个结构特征。最后,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挖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和流动方式特征。研究表明:1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主体由户部巷、武汉大学等13个节点组成。2空间上,流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两江交汇区域、汉口沿长江一线以及东湖西南侧一带。3时间上,客流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武汉自助游的热点时段。4节点结构特征方面,网络转移和扩散的通畅程度差异明显,旅游节点大多需要通过户部巷、黄鹤楼等8个精华节点来发生联结,户部巷是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集散中心。5整体结构特征方面,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存在8个凝聚子群,其中3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6流动方式方面,自助游客主要依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公交是最主要的流动方式,步行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银联刷卡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多维城市消费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区域已形成以厦门为核心城市,泉州、福州、温州、赣州为次核心城市,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为重要节点城市,其他城市为一般节点城市的消费等级结构。(2)城际消费联系基本局限于省内,省际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屏障效应。(3)区域生存性消费网络在整体成网程度、联系强度与不对称程度上明显强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网络,大多数居民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生活必需品主导的阶段。(4)城市消费网络受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情况,地方商品或服务的种类、质量和价格,及行政边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年上海市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运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上海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整个网络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节点中心性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小世界效应的特征。②网络层级鲜明,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上海教育网络的集聚中心,处于城市网络的最高层级。整个城市网络呈现四边形架构的空间格局,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张江镇—江川路街道为网络的核心架构顶点。③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地理距离、交通通达性、产业集聚、名牌效应以及商务经济发展水平是上海城市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城市教育网络的扩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搭接网络向双代号网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鹤晶  乞建勋 《技术经济》2009,28(10):125-128
本文研究了工程项目管理中搭接网络向双代号网络的转化问题。首先给出了不同搭接类型对应的双代号关系,然后给出了搭接网络的标准形式,据此提出搭接网络向双代号网络转化的步骤,并运用一个应用实例加以说明。本文提出的搭接网络向双代号网络转化的方法丰富了搭接网络的内容,拓宽了工程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应用计算机仿真,探讨了影响外包网络绩效的因素。首先抽象出企业间存在的几种网络结构(链式图、星形图、完全图和环形图),建立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研究了网络中节点间的距离、网络信息传播能力和行业生产成本对于整个网络外包平均利润(或利润率)、平均承接价格(或承接价格比)及交易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Network Gam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contexts ranging from public goods provision to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 player's well-being depends on his or her own action as well as on the actions taken by his or her neighbours. We provide a framework to analyse such strategic interactions when neighbourhood structure, modelled in terms of an underlying network of connections, affects payoffs. In our framework, individuals are partially informed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network. The introduction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llows us to provide general results characterizing how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 individual's position within the network, the nature of games (strategic substitutes vs. complements and positive v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hape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payoffs.  相似文献   

14.
复杂网络     
本文介绍了复杂网络的若干参数和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网络模型,以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若干应用领域,分析了应用复杂网络研究经济管理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流与拓扑结构,阐述了应用流及拓扑结构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曹婷  李婉丽 《经济管理》2020,42(2):58-74
本文以我国2009—2016年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以风险投资机构为信息桥构建的投资组合网络的创新作用机制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随着其建立的网络联结数量的增长而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在投资组合网络中感知到的竞争威胁主要通过竞争性网络联结传导,竞争性网络联结数量的增长会损害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的联合投资行为可以减弱竞争性网络联结的负向影响。考虑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异质性将其划分为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后,发现突破式创新较少受到投资组合网络内竞争性信息泄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文彬 《经济论坛》2002,(11):32-33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是市场营销最有利的工具,人们使用最频繁的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媒体。然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量的急速膨胀,使得营销广告媒体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著名的媒体专家NicholasNegroponte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从模拟到数字媒体的转变中,而这种转变将会触发一场质的变革。Internet商务和电子商务(EC)正在使商业和信息技术的形式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报纸、电视单向沟通的运行模式,实现交流双方之间互动性的在线实时沟通,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这些独具的特点,使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网络营…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关系网络对外部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网络的经济活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其约束,在人际关系网极其丰富的中国,更有值得探讨的价值。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分析了外部网络与政府之间以及组成外部网络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外部网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完善我国的制度化信任机制,建立高效率的、运作规范的外部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网络能力的创新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学光  徐金发 《技术经济》2007,26(3):42-44116
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中,较多的研究都得到其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的结论,对企业而言,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主动影响和利用其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绩效,本文引入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从企业层面,提出构建企业创新网络分析框架,最后,从企业资源要素和组织间学习两个维度,探讨企业网络能力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神经网络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神经网络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激起了不同学科与领域的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它的产生与发展必将使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神经网络的定义、特点及发展意义等方面,对神经网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re a key feature of an economy. Their functionality depends on the connectivity and siz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they face a variety of threat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to intelligent attacks. How should networks be defended and designed to ensure the best functionality?We develop a model to study this question. There are two players, the Designer and the Adversary. The Designer forms costly links among n given nodes and chooses to protect some of them at a cost. The Adversary then allocates resources to attack nodes. Successful attack on a node leads to its elimination. We study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a of this game.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if defence is affordable and reliable, then the network is sparse and heterogeneous, and either centrally or fully protected. On the other hand, if defence is relatively costly compared to linking, then dense and homogeneous networks arise in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