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蓥 《消费导刊》2009,(8):22-23
GMO(转基因食品)争端已经成为近些年贸易领域的热门话题,随之带来的争端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和科学合理地构筑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管理策略据有极为重大的显示意义。本文对转基因食品争端的回顾和争端各国立场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在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及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欧盟以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为由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抵制,导致了欧美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在美国40%的农田种植了经过基因改良的作物,且消费者大都泰然自若地购买转基因食品,而在欧洲,此类食品却遭遇到一片喊打之声。原因何在?这会给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带来何种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欧转基因产品之争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明 《商业研究》2005,(9):149-151
随着转基因技术向农业、食品和医药领域的不断渗透和迅速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壁垒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被利用。面对进口转基因食品的大量涌现,如何合理地利用WTO规则,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在国际商贸中争得主动,是摆在我国科技界和政府主管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当前,转基因产品可能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许多消费者都认为转基因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欧盟、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都颁布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同时,这些国家也对非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身份保  相似文献   

5.
《新财富》2001,(6):124-127
由于日本拒绝进口美国转基因玉米,中国玉米成为主导世界玉米贸易价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在全球食品领域内转基因技术已经有了重要的发展应用,为了对转基因食品做出有效标识,应当对转基因的识别技术建立统一的标准。在这种不同的认识体系中,国际上目前尚且没有一个统一具体的标识体系,因此在国与国之间开展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部分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甚至使用了转基因产品的标识与成分检测技术,因此应当充分加强对此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2月7日对欧美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争端作出初步裁决,认定欧盟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禁令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这是世贸组织首次从法律上就转基因食品进口问题作出确认。来自世贸组织的确切消息说,裁决调解报告已递交争端当事方。按照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在随后数月内专家组将作出最终裁决。欧盟驻世贸组织代表团负责法律事务的官员雷蒙德·赖斯表示,欧盟有关专家将对世贸组织专家组的裁决报告进行仔细研究,然后才能决定如何行动。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世贸组织专家组作出了对欧盟不利的裁决,欧盟也不会取消对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8.
关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及标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道传物质,使其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消费者对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过于乐观,大部分人都声称对转基因食品有所了解,但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和威胁,因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比较复杂.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识,赋予了消费者基本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是我国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发展两国的食品贸易,对增加我国食品外汇收入,加强和促进双边经贸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各种新老问题接连不断,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2008年以来,"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信誉和日本人对我国食品的消费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贸易出口影响巨大。如何才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和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发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WTO框架下与转基因产品直接相关的协议包括.这两个协议的相关条款在对转基因产品贸易适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法律问题.改进的办法是拓宽WTO规则,纳入消费者优先原则.另外,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也存在不足,需根据WTO规则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警告说:"在宣布大量由转基因植物制成的食品适合于人类消费之前,必须加强其安全评估."该报告作出结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已被普遍应用的转基因成分制成的食物的安全性,也不相信转基因食品天生比它们相应的非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可是,皇家学会呼吁加强对所有新食品的监管,尤其是有关过敏性试验和婴幼儿食品的营养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为日后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西安市西京学院46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知识了解的较少,包括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及态度、国内外关于转基因食品所做的安全实验,而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电视;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食用过转基因食品,但在食品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会注意其是否是转基因食品,认为转基因食品应该有明显标识,国家应该尽快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立法约束,同时对转基因产品的发展前景抱有积极态度。结论:大学生对于转基因食品了解的较少,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进行正确的知识宣传,同时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日益加快,转基因食品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由人们自主选择转基因食品,这也造成了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根据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介绍了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内容和类型,再此基础上提出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瞩目,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将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温州地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状况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温州地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认可度较低,82.03%的消费者听过转基因食品,59.78%、3.52%和36.72%的消费者表示一般了解、非常了解和不了解转基因食品。温州市场上有30.78%的豆奶产品包装未有转基因标识,转基因标识制度仍有待提高。同时,温州地区72.84%消费者表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不了解,有86.38%的消费者希望得到相关法规的普及。最后,本文提出对提高消费者的转基因食品认识和接受度,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选择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广泛存在,世界农业发展已经离不开转基因食品,应客观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优势、潜在风险及其伦理思考做了一定的阐述,让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6.
信息平台     
《中国检验检疫》2006,(11):57-58
欧盟对中国产铅笔发出消费者警告;日本部分修订进口植物检疫规定;瑞士修订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过境和出口的条例草案;日本要求20种加工食品添加原产地标识;中国香港修订2006年食品行业法规;日本禁止进口未接受安全性审查的转基因食品;关注欧盟邻苯二甲酸盐新标准;  相似文献   

17.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性状或产物,而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科技发展史上再次实现了飞跃.转基因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转基因产品的同时,也给动植物健康和食品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同国家和政府对转基因产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其国内广泛运用的同时,倡导转基因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另一些国家,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代表,则从转基因产品给动植物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出发,主张慎待甚至限制转基因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三国起诉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审批体制案,是这两大阵营矛盾斗争白热化的缩影.2006年9月29日,经过长达3年时间的审理,WTO争端解决机构散发了此案的专家组报告.了解此案的有关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WTO多边贸易体制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洞悉国际转基因产品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日合资上海香可食品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日本北海道商事株式会社、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实业有限公司、日本国际肯特贸易公司四方共同投资组建而成,成立于1987年,是生产优质食品馅料的出口型企业。公司现有党员13人,主要分布在中高管理层和车间。  相似文献   

20.
简单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情况以及转基因食品的优势,着重分析了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阐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