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控制状态,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隧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而配股后长期业绩趋于下降;(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3)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下降.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误导了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来自配股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1998—2002年间456家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3.20%时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3.20%时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3)盈余管理程度与前2—10大股东持股集中度、负债比率和资本支出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而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黄明峰  黄瑶  田水 《北方经济》2009,(12):54-55
盈余管理作为公司普遍使用的管理手段,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选取1994-2007年一般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数据作为样本,利用频率分布图法,对我国配股政策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并且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作为公司普遍使用的管理手段,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选取1994-2007年一般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数据作为样本,利用频率分布图法,对我国配股政策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并且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微利公司的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微利公司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的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样本,表明上市公司不仅使用应计操纵,同时也会使用真实交易来实现避免亏损动机的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微利公司盈余管理对未来业绩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微利样本中进行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越多的公司,第二年的业绩越差,其中真实交易导致的业绩下滑比应计操纵更加严重,表明管理层为扭亏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ST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亏损,受到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而2012年成功扭亏的3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应计利润分离法,通过构建修正后的琼斯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所研究的样本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ST公司的应计利润与销货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的折旧等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而判断出ST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并通过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ST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视角比较不同盈余操控方式对IPO后企业业绩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板公司IPO前后同时实施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种盈余操控行为。其中真实盈余管理是IPO后企业业绩下滑的深层次原因,且不同盈余操控方式对IPO后3年业绩影响具有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发生非货币性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终极产权性质和公司所处治理环境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终极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其会计行为不具有显著差异;而终极控制权比例和公司所处治理环境则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变量。同时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配股动机、扭亏动机和被特别处理动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文雷  姜萍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82-87
文章选取了我国2003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样本,对其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测度。同时从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14个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的概念框架,以探讨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诱因。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的重要指标,会计盈余是由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和应计利润构成,因现金流一般不容易被影响,应计利润则会被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估计,这样就为公司管理当局留有空间控制或操纵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常用的操纵手法为:股权投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操纵应计或费用项目等手段来实现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于规范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应分两步进行:首先要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机会,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各种会计行为有法可依;其次要削弱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对所选样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估计,进而得到操纵性利润总额、操纵的经营性利润以及操纵的非经营性利润三个指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好鉴定操纵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不能较好鉴定操纵性经营性应计利润;注册会计师对正向盈余管理比对负向盈余管理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及操控手段的选择,文章采用2009-2013年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在股权质押的特定情形下上市公司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债务融资引入了质权人这一外部治理角色,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性盈余”操控行为,使其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关联交易与控制性股东的"隧道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控制性股东能够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或影响力进行非公允关联交易,从而以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从上市公司攫取财富.本文以1998-2005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配股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关联交易对控制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股票收益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性股东通过关联借贷大量侵占了上市公司的资金;(2)投资者在关联交易发生后相应调整了股票价格,导致了上市公司股票收益下降;(3)控制性股东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输出了财富,造成了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下降,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非公允关联交易成为控制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财富的重要方式,导致上市公司的资源被不断输送出去.  相似文献   

14.
孙翯 《科学决策》2010,(5):35-43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对可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较为明显,但未发现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声誉理论视角,研究CFO兼任董秘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CFO兼任董秘受声誉的激励约束会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不受CFO兼任董秘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CFO兼任董秘和董事强化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CFO兼任董秘在非国有企业中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董事会规模越大,CFO兼任董秘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弱。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应鼓励CFO兼任董秘的治理架构,并提高CFO及董秘在董事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模式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严格程度三个方面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2014~2016年A股市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当作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不同激励方式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影响,与股票期权模型相比,限制性股票模式下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更高。股权激励业绩衡量标准的严重程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4~2008年数据为样本,检验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改变情况,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在危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危机对应计质量的内在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造成公司盈余普遍下降,管理层存在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危机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有显著下降。可能的解释有:为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以及利用危机进行"洗大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08-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稳定性和独立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通过联立方程控制内生性,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大机构投资者和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但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正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刘颖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1):69-74
1999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2001年关联方交易准备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同时,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尚未走出通缩的阴影,这样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出现新特点。文章针对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线上应计项目和线下利润,并进一步将线上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03—2011年我国上市企业的7 921个观测值为样本,对股权价值高估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发现,在股权持续高估前期,管理层选择调增利润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且分析师跟进对管理层的上述行为扮演着过度压力提供者角色。而在股权持续高估期间,管理层选择调减利润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将股价回归至内在价值,以免自身和企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分析师对管理层的上述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采取监督行为,但监督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