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地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费用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农村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农村家庭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走访恩施市300户村民,从教育投资观念、家庭收支状况、子女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和投资结构逐步改变,但是地区差异性显著且教育支出已成为农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困境。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教育转移支付、教育费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现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与非民族地区家庭收入差距较大,区域教育投资严重失衡,农村家庭不堪教育重负。因此,要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引导合理消费等方面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农村居民人情消费出现上升势头,人情支出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经济负担。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借助交易费用范式,尝试对农村人情消费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进行解释,对协助优化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和谐也有一定价值。分析表明,人情消费需要正确的引导,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城市化、加速农民的流动,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只有这样,农民行为才能逐步走上市场化、法治化、契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现代家庭教育消费投资效应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巾英 《消费经济》2008,24(1):65-68
家庭教育消费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性,教育消费投资是回报率高,持续时间长的亲情式家庭投资,这种投资客观上要求其收益具有可预见性、效益性和抗风险性。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及调查报告,概括了现代家庭教育投资的特点,从投资的成本收益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居民家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提高现代家庭教育消费投资效应的技巧。  相似文献   

6.
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洪曙  鲁元平 《财贸经济》2012,(10):23-33,122
本文利用中国一般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发现:(1)增加公共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公共支出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在控制了消费之后,公共支出的作用显著下降;(2)对公共支出进行分解发现,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等社会性支出是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支出,其他支出对农民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影响;(3)公共支出对不同收入等级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它对低收入农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穷人的消费水平较低,他们更加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支出,这进一步证实了公共支出确实是通过促进消费来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鉴于此,扩大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性支出,是增强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而且公共支出应该更加向穷人倾斜。  相似文献   

7.
基层财政支出配置模式是影响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和贫困发生概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构建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面板Logistic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村财政各项支出项目对农村家庭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效应.全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村财政人均教育投资对农户的扶贫效应最大,其次是农业水利生产投资,而村财政对村民的转移支付和行政费用支出的减贫效应较弱,其中直接拨付给村民的支出助长贫困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反升.此外,村财政各项支出对农户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年份具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家庭中户主受教育年限、性别、年龄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有鉴于此,在制定扶贫支出政策过程中应注重各类家庭的个性特征,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同时,适度增加基层财政的教育支出、农业水利生产投资等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及规模,杜绝简单粗放、大水漫灌似的单一直接补贴或非生产性支出模式,提高贫困农户的“造血”能力,切实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1995年-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对农村、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现金消费支出的均有正的效应,即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均会导致农村、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现金消费支出的增加,并且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对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现金消费支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促进文化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6年的家庭经济数据,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公共文化支出对家庭文化消费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在城镇和农村家庭、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中表现出的异质性。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文化支出增加有助于提高家庭文娱支出占比,且在缩尾处理和更换关键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中,核心结论仍然成立;但是,政府公共文化支出对文化消费的挤入效应主要局限于城镇家庭及中低收入家庭,对农村家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家庭的刺激作用不显著。应继续扩大文化事业财政支出规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重点扶持农村文化娱乐消费,同时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吴学品  李骏阳 《财贸经济》2012,(12):102-107
本文根据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流通总量规模、农村集贸市场和流通环境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有显著的时变性。首先,农村流通总量的单位增长幅度引起的农村消费增长幅度为正向且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缓慢,年平均增长幅度小,使得流通业总量对农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随弹性系数的上升而大幅增加,贡献率在大部分年份中变化不大。其次,农村集贸市场在第一阶段(1978-1995年)对农村消费支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第二阶段(1996-2010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流通环境的改善,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在逐步减弱。第三,较差的流通环境增加了农民消费的支出成本和降低了消费的预期,对农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较好的流通环境减少了消费支出的成本和提高了消费的预期,对农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流通总量规模、农村集贸市场和流通环境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有显著的时变性.首先,农村流通总量的单位增长幅度引起的农村消费增长幅度为正向且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缓慢,年平均增长幅度小,使得流通业总量对农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随弹性系数的上升而大幅增加,贡献率在大部分年份中变化不大.其次,农村集贸市场在第一阶段(1978-1995年)对农村消费支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第二阶段(1996-2010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流通环境的改善,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在逐步减弱.第三,较差的流通环境增加了农民消费的支出成本和降低了消费的预期,对农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较好的流通环境减少了消费支出的成本和提高了消费的预期,对农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一阶差分估计分析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与子女家庭教育支出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这为解释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小康与江苏农村的文化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与文化消费水平低是目前江苏全面小康进程中的一大难点,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是唯一难点。要想提升该项消费水平,工作重点不在于提高教育支出、也不在于刺激城市文化消费,而在于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建设基层文化场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及控制农民非消费性支出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北京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有了显著变化。人们除了用于日常开支外,收入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被用于其他消费支出和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提出了对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描述了当前北京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其特点,并且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分析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燕 《消费经济》2006,22(6):39-42
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很少的一部分商品。要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加大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最终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居民收入问题关系万千家庭的生活成本支出,本文主要采用最新的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格兰杰检验等相关计量工具,对城乡居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从短期看城镇的教育等支出,其更多的是放在了短期受益的教育培训等的支出方面;而对于农村的二者之间关系,短期内教育支出的增加则显著受到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但是长期的趋势就是教育支出的增加则显著影响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02年,全国人均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1425.33元,占消费支出比重的29.8%,其中教育消费支出增长占18.6%。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还很薄弱,投资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8.
黄晶 《商业研究》2020,(3):113-121
资本回报率下降对人力资本投资、收入不平等程度有较大影响。本文将可变资本回报率加入Galor-Zeira模型,理论推导发现:收入不平等陷阱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当技能劳动力工资高于受教育固定成本时,随着资本回报率下降,接受教育的遗赠临界水平将降低,更多家庭将发现投资人力资本是有利的,稳态的技能劳动力比例将提高。在当前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提高技能劳动力工资、降低受教育成本、对教育贷款实施财政减免优惠、为农村中等教育支出减负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倡导节俭和重视遗赠的文化氛围在长期都有助于提高技能劳动力比重以及缓和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3年和2015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作为微观数据来源,并匹配相关的城市数据,构建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外出就餐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家庭的外出就餐消费支出,且居家就餐并不会形成对外出就餐的替代。平均来看,年均PM2.5浓度提高1%,家庭年外出就餐消费支出减少0.546%。在异质性分析中,空气污染对外出就餐消费的影响因样本组的不同而不同,空气污染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人群的外出就餐消费的抑制效应要高于城市本地人口和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人群。在机制分析中,空气污染通过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医疗保健支出以减少外出就餐消费支出。本文的研究为改善空气质量以促进外出就餐消费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改善农民的消费状况,营造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对农民当前的消费状况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工作。去年4-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的调查,发放问卷15000份,获得有效样本13948个,样本有效率为95.0%,提供了大量有关农村消费和农村消费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事实以及最新的变化,比如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四成以上的农户家庭预计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保险产品成为农村消费中一个较为新的消费热点;而在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则始终是农村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农村消费者已经知道“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79%左右的农村消费者在遇到损害时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本期话题关注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就如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