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普遍采用了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企业技术创新出现边缘化和空心化的严重问题。而沿海地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广东省的案例分析了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机理和问题的成因,提出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可持续性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以优化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普遗采用了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企业技术创新出现边缘化和空心化的严重问题.而沿海地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广东省的案例分析了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机理和问题的成因,提出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可持续性自主技术创新模武,以优化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豪 《现代财经》2006,26(9):29-31,37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弱小。技术创新正成为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但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取向,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创新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主流,因此消化吸收、产学研结合乃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贺俊  陶思宇 《经济纵横》2019,(10):64-7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最初几乎全部依赖国外技术支援到依靠归国科学家和自力更生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创新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到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不断形成再创新能力和正向设计能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国工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路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由改革开放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到企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主导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成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再到后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争,特别是民营企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逐渐形成了内生、自主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当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仍然任重道远,针对技术标准、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和复杂生产装备等仍受制于人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以提高和改善技术引进方的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从技术引进的“补血”功能向技术引进的“造血”功能转化。然而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企业创新充满了许多挑战。阐释了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对167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关注企业知识战略对这一作用机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广东省纺织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现状,根据广东纺织企业几个典范,重点剖析各企业的创新模式特征,提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范围及趋势,对促进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当前,我国还存在创新主体互动不够、消化吸收经费不足、创新服务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而再创新动力不足、国际创新合作不充分等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以开放促创新,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良性循环发展,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优化技术的引进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善再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和驱动力转换介质的分析,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并给出要素的内涵特征及所遵循的准则,阐述了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生于系统环境中,并以系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市场化机制是其驱动力转换的重要介质。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网络、消费主体意识、市场准入时机及政府政策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模型的重要构成。构建和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必须遵守适合性准则、动态性、干预性及系统性准则,而释放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供需信号,促进创新所需要素协同,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是市场导向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与广东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跨越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四个重点;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掌握其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积极鼓励企业开发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形成配套产业,带动新的产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的国际、国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本质上就是“实现一种生产函数向另一种生产函数的突进”,它具有风险性、准公共产品性、系统性和收益滞后性等特点。通过对我国和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文章认为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尚不健全;技术引进、模仿、革新仍然是我国技术创新的常态,模仿路径尚未转变为创新路径。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了一些简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归纳出一般意义上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三大类实现路径,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对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了国外企业中常用的创新方法模式和实现路径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畀同。  相似文献   

1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文献研究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本文分析了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现阶段,提高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消化吸收率低和再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大教育力度和促使企业与R&D组织一体化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创新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但其现存的低效率创新困局亟待破解。利用1997-2011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制度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就各个制度子因素对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的贡献加以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制度环境优化有利于创新效率提升,制度因素对不同阶段创新效率的贡献具有异质性;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整体制度环境、明确政府职能、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2011-2015年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结论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作创新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和信誉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EA-Tobit二阶段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发现:危机后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提升而非纯技术进步变化。另外,企业经营绩效、制度因素以及企业规模对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政府干预和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因素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应从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完善市场制度、做大企业规模以及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金融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2011-2015年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结论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有效地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倾向,管理体制不顺,以及企业缺乏健全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四十余年来我们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长期陷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可自拔。作者认为,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要结合当前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从加强宏观调控、整合和构造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的动力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乏力,技术产业化、市场高端化及双自联动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可以缓解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和市场竞争乏力的约束,但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又面临着“制度瓶颈”和“界面割裂”的双重难题。为了把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融入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过程,本文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设计了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深入研究网络时代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化路径、市场化路径以及协同化路径,以求从整体上重塑制造企业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的内生性原动力。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再造与组织结构优化是决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序参量,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生态位、商业模式再造形成市场生态位、组织结构优化形成组织生态位,通过“技术-市场-组织”的协同演化逐步实现技术产业化、市场高端化、组织平台化,共同推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