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中国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结合199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了自贸区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合成控制法检验了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持续的推动作用,且设立时间越久,推动作用逐渐增强;第二,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自贸区主要是通过扩大贸易水平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还未得以充分发挥;第三,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上海、广东、福建的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显著,天津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4年第1季度~2019年第2季度的省级季度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西部内陆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并采用安慰剂检验和双重差分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部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影响效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四川和陕西的自贸区表现出显著的经济增长正效应,重庆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建议西部内陆自贸区采取多种举措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效应,同时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充分发挥试验田效应,扩大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历经7年发展,合芜蚌试验区对安徽经济尤其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蚌埠作为三个试点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R&D 经费支出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却面临着缺乏成熟稳定的创新软环境,合芜蚌三市协调联动发展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提高自主产权意识,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联合协作机制,促进高效友好合作促进蚌埠在合芜蚌试验区中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创新研究。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进行模型计算,选取2009年-2015年的数据分析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要素间相关程度。对R&D经费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进行实证分析,着力推动GDP总量的总体跃升。依据这一结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经济发展陷入低科技水平的瓶颈,从而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整体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结构稳增长,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且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帮扶绿色发展成为破局新思路,受到持续关注。首先通过江西省赣江新区与安徽省合芜蚌地区的对比说明合芜蚌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接着从政府政策、机构平台、绿色金融工具的角度论述合芜蚌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并就中小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是2020年后中国长期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践创新。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东部80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识别了试验区政策的减贫效应、影响机制及作用渠道。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显著实现了收入减贫与多维减贫,即农户收入得到提高和跌入多维贫困概率降低;丽水试验区的减贫效果最明显,阜新和清远的减贫效果一般;试验区内家庭的各类收入增加,贫困脆弱性和慢性贫困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减贫效果差异的宏观影响机制是包容性增长,政策主要通过保险覆盖、金融参与和社会网络等渠道对家户增收和减贫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制定差别化扶贫政策、创新贫困监测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筹反贫困体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贸区作为以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家试验田",是中央政府做出的关于经济改革、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决策,其目标不仅是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要通过先行先试的模式探索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的经验。本文以最早成立的上海自贸区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方法与合成控制法,对比自贸区成立前后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之差,揭示样本期内不同季度的实施效果,评估其对地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两种方法评估下上海自贸区对上海地区实际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效应分别为2.82%、1.25%、2.54%、2.34%及3.24%、1.05%、2.75%、2.23%,其中对人均GDP的影响较大,所得结果大于零且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自贸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效应为正,两种方法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月度面板数据,分别从货物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对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成立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对比自贸区挂牌成立前后各地区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合成控制地区经济变量的"反事实"估计值之差,评估自贸区设立的政策影响。同时结合四大自贸区各自的功能定位,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自贸区对经济指标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大自贸区设立均对地区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不同自贸区的经济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三地市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合肥拥有省会城市文化中心的优势,芜湖凸显长江流域的创新文化优势,蚌埠秉承淮河城市质朴自然的文化优势。由于三地区域位置相隔,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特质迥异,导致区域文化融合存在“形散神也散”的巨大障碍。因此,在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化融合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创业为核心、以技术为载体和以创新为方向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范云翼  周雨萌 《对外经贸》2023,(1):55-59+82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有别于过去一味强调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城镇规模迅速扩大,转而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方式。如今,距离安顺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名单已经七年有余,为检验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全国42个地级市宏观面板数据,以安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对42个城市进行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并综合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于提高安顺市绿色发展指数具有明显效应,试点效果呈现出由最开始的效果显著而后逐渐趋于平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重大疫情不但影响公共健康和经济增长,也会影响财政可持续性,但少有研究对此进行定量评估。利用全球196个经济体1990—2018年的疫情-宏观经济匹配数据和多事件合成控制法,本文首次评估了重大疫情冲击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平均因果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影响的机制。多事件合成控制法的思路是,对每个遭受重大疫情冲击的经济体,利用合成控制法生成一个未发生疫情的反事实结果,然后计算平均处理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只有重大疫情才会对中短期的财政可持续造成负面影响;第二,疫情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随疫情规模递增;第三,在不同的重大疫情划分标准,以及不同的财政可持续性指标下,上述结论均成立;第四,重大疫情通过财政收支两方面的因素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双重冲击。本文强调重大疫情冲击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持续负面影响,这对统筹财政发展和财政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曾皓 《财经论丛》2023,(4):3-13
本文以2016—202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政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效应”和“研发创新效应”两条渠道来实现;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所在地区域财政资源更丰富、区域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区政策与其他区位导向性政策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并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出口贸易能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链的衔接,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我国可采集到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引致的要素配置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出口部门的要素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非知识产权出口部门,知识产权出口部门所引致的创新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并没有超越非知识产权出口部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需要考虑区域差异性,提出促进知识产权出口贸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2016年的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中,原属安庆市的枞阳县被划到了临江的铜陵市,这将给枞阳县经济发展带来契机,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模式将被打破,工业化发达的铜陵市能否带领枞阳经济高速发展?合成控制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分析2016年后枞阳区划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及模式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初期,区划调整对枞阳县地区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其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向工业化方向过渡。一段时间过后,影响效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安徽省正式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的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支柱,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就业、活跃市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增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本文选取重庆市2011年同步实施的“万盛区—綦江县”和“双桥区—大足县”两个合并案例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发现两项合并的财政支出效应截然相反,“万盛区—綦江县”合并后五年平均削减了约11%的财政支出,但“双桥区—大足县”合并反而推升了财政支出规模。迥异的合并效果与被合并政区的初始特征有关,双桥区与大足县的发展水平及辖区规模均存在显著差异,致使合并面临较高的整合成本,合并后辖区规模的小幅增加也难以发挥公共资源投入和管理的规模经济,而万盛区与綦江县较小的发展差距及规模差距,使得合并后辖区内部摩擦成本小,同时能够较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如何选取适宜的合并对象是未来推进县级政府合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进出口贸易对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效应,收集2010—2018年成渝城市群42个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口贸易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即进口贸易不仅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能促进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出口贸易存在负的间接效应,说明出口贸易抑制了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这是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地区聚集的结果。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充分利用进出口贸易的外溢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外部风险加剧,许多地方国资系统企业之间在行政主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潮。这种带有行政主导色彩的地方国资企业整合将使地方经济企业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评价此轮地方国有企业合并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区域国资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绩效,影响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甚至会影响到“双循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社会整体运行稳定。为此,文章通过合成控制法,从实证角度出发,科学评价了广东省X市国资委于2001年行政整合X市国资委下属的4个制造业企业,研究发现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企业重组确实能够整合区域内的产业经济资源,优化地区内部产业资源系统配置,改善国有企业发展路径,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我国近年来地方国有企业出现的“合并潮”提供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也为以后内循环背景下的区域国资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对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5—2020年我国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传统金融效率低,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应进一步加强县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着力提升传统金融效率、发展水平与便捷程度,更好地发挥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0.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切入点,进而解决河北协同发展问题。 但雄安新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服务河北,它也会对河北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基于合成控制法对雄安新区的设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 研究表明,新行政区划的调整即有收益也有成本,并对河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此影响作用应是由短期效应所造成,并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文章主要从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区划设立与地区竞争方面对此进行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