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陕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土地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详细分析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了13个指标,评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价值,这将为今后各项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发展。[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判法,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邀请专家成立评价小组,评估陕西省2013~2016年,土地整治前后13项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度,进而分别分析各项效益价值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通过土地复垦,生态效益的评分等级由3A级提升到了4A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分为75.47、71.98和81.55,增长率分别为10.16%、1.62%和9.52%,综合效益评分从70.41提高到了75.41,增长率7.1%。[结论]今后,陕西省在土地整治方面,一方面可加大对滩涂地,盐碱地和沼泽地的开垦,生产种植经济作物或进行景观设计,发展旅游业,提高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周围居民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提供土地复垦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土地复垦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调查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分析了2007—2016年10年来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变化情况,同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入手,对此期间内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测度。[方法]建立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测算。[结果]鄂尔多斯市农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4种类型,占比分别为2.97%、16.23%、43.81%和31.86%;2007—2016年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逐年上升,以园地增长面积最大,耕地增长面积最小,形成以草地、园地为主,林地、耕地为辅的分布特征;10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升幅度大于生态效益,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优于生态效益;除社会效益外,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2012年皆处于"低谷期",但综合效益整体处于上升态势,4种效益上升斜率逐渐趋于一致,农地利用效益步入稳定上升阶段。[结论]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率逐渐趋于协调稳定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海南省农业旅游区划及空间发展优势展开研究,以期为弥补海南省农业旅游研究缺陷和政府制定区域农业旅游发展方向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2012~2016年海南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年接待游客数量、年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历年变化情况,计算5年间的增长率,分析其农业旅游发展趋势及对当地农业和农民的影响。采用资料分析法整理海南省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明确海南省农业旅游区划及其主要休闲农业资源状况,分析各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势。[结果]2012~2016年海南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年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连年递增,年接待游客数量年际间略有波动,5年间,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长83.09%,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48.15%,年营业收入增长103.4%,从业人数增长率达到579.31%。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形成地方特色,农业资源投入旅游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建成很多休闲农业园和热带植物观光园。海南省根据地理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将全省的农业旅游划分为5个区域,各区域具有独特的休闲农业资源和空间发展优势。[结论]海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猛、势头良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特色农业、特色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为农业旅游提供强大资源库;全省农业旅游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区划,能够有效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种养业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大兴安岭农垦的种养业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兴安岭农垦种养业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构建了基于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方法]根据Matlab编程求解,模拟提出了该地区的种养业优化方案,并阐明了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结果](1)通过优化调整,大兴安岭农垦种养结构得到优化,与2013~2015年平均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2.26万hm~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97万hm~2,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1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96万hm~2,养殖业饲养规模大幅度增加,其中猪的养殖数量增加5.89倍,牛增加16.62倍,羊增加1.57倍,家禽增加了10.2倍。(2)通过优化调整,与2013~2015年平均水平相比,种养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提高了48.81%,其中经济收益增加了93.92%,社会效益减少了6.06%,生态效益提高了6.13%,其中总化肥施用量减少13.15%,总作物需水量减少5.74%、相对生态价值降低0.77%。[结论]为进一步推进大兴安岭农垦种养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宣传,探索种养业结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废弃物处理新技术推广,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展休闲农业是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方法]文章在分析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况以及主要类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品牌竞争力强,主要发展模式有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6种模式。[结论]针对休闲农业发展遇见的瓶颈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条件;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丰富休闲产品类型;增加宣传,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计算了圆形喷灌机节水示范区灌溉工程的建设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并对其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地面传统灌溉方式相比,采用圆形喷灌机进行灌溉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作物种植收益,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但是,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飞地效应,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拉大了贫富差距。[结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对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提出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层为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准则层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层为26项;对工程综合效益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生态效益占65.9%,社会效益占18.5%,经济效益占15.6%;生态效益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物化劳动生产率;(3)加大资金、技术及劳动力投入,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升粮食土地生产率;(4)提高粮食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5)扩大粮食出售数量,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区投资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秋华  赖启福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20-124,132
从目前旅游区投资效益评价现状、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三大效益”的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阐述生态旅游区投资效益的界定;从评价对象、评价阶段化、动态分析等方面对评价的前提与条件进行分析;以专家组、当地主管部门、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生态旅游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作为评价主体,构建生态旅游区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子系统相应的指标要素、评价标准与得分,评价的方法与原则,评价结果的分析方法等;介绍了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概况,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投资效益进行整体地综合评价,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平富硒农业观光园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平富硒农业观光园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种植富硒冬枣、富硒樱桃、富硒小麦等,发展观光旅游活动,打造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富硒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富硒农业观光园的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商品单一、产业链不完善,辐射范围小、竞争压力大等问题。针对富硒农业观光园现状和存在问题,文章主要从广平富硒生态观光园的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分析,从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必要性、富硒产品的食品营养健康和市场营销以及如何完善产业链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旅游商品开发的方向,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建成特色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善、通过旅游购物来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的特色商品生态观光园,促进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拉动作用,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对其乡村旅游用地效率及经济效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蒋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超过70%的农户将自家耕地出租给他人或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集体或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以租赁费和分红的形式获得报酬。在本村内先后建成了新村别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基地的分布格局,使绝大多数农民由原本单一的种植业转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这也使绝大多数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土地收入成倍增加。全村70%以上的家庭中旅游业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40%~60%。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扩大,村民的幸福感和土地收益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该村超过90%的农户加入了"社区+公司+农户"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各家农户进行公司的创立,并配套完善的生活与旅游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此形成了健全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结论]发展乡村旅游后,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得到彻底改善,旅游带动和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差异的研究,以期为广东省乡村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比较法,在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广东省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特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结果](1)广州市主要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且近几年的旅游收入均高于梅州市和茂名市。(2)梅州市主要依托民俗风情、特色产业、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背景,打造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性乡村旅游产业;梅州市的旅游收入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有效推进了梅州市经济的发展。(3)特有的农业资源开发了茂名市特有的四季田园风光乡村旅游及良好的海滨资源打造的滨海渔村风情乡村旅游产品。[结论]旅游收入在当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3市比较排名为:梅州广州茂名;不同乡村旅游区域各具特色,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缩小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的差距,以促进广东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旅游情境中的粮食体验为基础,将其划分为粮食种植体验、果蔬采摘体验和美食体验,探索了粮食体验与游客行为意图(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通过AMOS软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去检验各假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显著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结果对于农业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当地居民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将盐碱地治理蕴涵的农业文化、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融入其中,为渭南市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利用渭南市统计年鉴、中国休闲农业年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通过RMP分析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方面讨论渭南市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可行性,并提出可实施的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果]渭南市农业资源良好,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效显著,在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切实可行。根据渭南市盐碱洼地和盐碱滩地提出水塘养殖体验游和科教文化体验游,在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基础上,为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增添农业文化和生态环境教育内涵,从而提升科教型休闲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结论]在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在挖掘农业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涵,明确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定位,坚持以生态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效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达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方法]文章以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分析其资源特征、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采用AHP分析法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需求,提出优化其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的规划、模式及策略。[结果]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_1)、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_2)、客源与市场特征(B_3)和外部因素特征(B_4)的权重分别是0.43、0.22、0.10和0.06。[结论]在比较其生态价值、环保价值、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发现在稳固生态价值与环保价值的同时,挖掘新疆坎儿井的旅游价值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为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权重最低,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旅游效益权重低的主要原因;农业遗产资源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互惠共赢,但必须建立在重视农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及其宣传保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海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区位交通因素、城市带动因素、旅游地带动因素等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法与调查分析法,对上海市农业旅游区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旅游项目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就上海市的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驱动因素展开调查研究。[结果]上海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发展过程中,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景区等发展模式较为普遍,此外,还涉及到农业科技项目等。旅游地点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由区位交通、城市带动、旅游地拉动以及三者的综合效应共同驱动,这几个因素对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比例依次为32.8%、24.3%、15.9%和16.1%。交通枢纽和景区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直接驱动因素,城市通过交通干线与旅游目的地相连,是一种间接驱动因素。[结论]上海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范围不断扩大,旅游人数日渐增多,旅游模式多样化。农业旅游发展驱动因素主要以区位交通、城市带动、旅游地拉动为主,三者对农业旅游的推动作用依次减小,三者的综合作用也有效的推动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消费形态,其将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相结合。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其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以期能明确其在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有效发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农村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先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北京市在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影响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经济资源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间相互正相关。其中,土地资源、资金资源与GDP、财政税收、居民收入均显著相关,劳动力资源与就业也呈显著相关关系,各指标对农村经济影响巨大。而主成分分析研究认为,土地资源、资金资源、就业和居民收入在各主成分中载荷较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其影响较为深远。[结论]北京市观光农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合理、健康的发展适合自己的观光农业旅游,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