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2.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转型更新是城市化进程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趋势和实践难题。建设创意城市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保持和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转型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杭州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集创意战略、创意产业、创意空间、创意展会、创意管理、创意政策于一体的创意决策族,以实践方式来解析城市发展中“人与物”、“文化与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等多重矛盾关系,成为城市转型更新的成功案例。探析其路径与机理,对起步中的中国创意城市建设及城市转型更新,可提供诸多启示与对策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闲置地微更新的常见方式,临时社区花园能够带来很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优化绿色空间的良好途径之一。社区花园在改善闲置地生境质量的同时,也受到植被结构和管理维护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临时社区花园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灵活的城市闲置地微更新方式在我国城市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广泛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美国等国相继出现“公众参与”城市绿色空间管理维护的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管理维护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性。以美国波特兰市坦纳斯普瑞公园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访谈、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从公园建设背景、设计特色出发,回顾“公众参与”前管理维护的困境,阐述“朋友和伙伴”项目的发展历程、工作内容及成效,总结“公众参与”后期维护管理的意义,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公众参与”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公园管理维护面临的投入资金不足、游人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未来城市公园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浩  齐飞 《经济研究导刊》2012,(28):168-172
奥运会作为一种“超级事件”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从城市本身的角度,奥运会更应当在城市空间发展上作出贡献。分析了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包括土地市场的供需、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同作用、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等,并在阐释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各高校老校区夜间缺乏活力、夜景观地域性 不突出的当前,以校园意象为依托对校园夜景观进行“微更 新”,对于校园活力的激发、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针对其夜景观缺失整体性、多样 性、地域性的现状问题,构建夜景环境的统筹、行为活动的介 入、意象元素的重塑3个层次的校园夜景观“微更新”设计框 架,通过光艺术装置、投影艺术等微介入的改造方式,实现激 活校园夜间活力、重塑夜间校园意象的目的,探索老校区改造 更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海绵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价值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显著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益。以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融合镇江1∶10 000地理数据库和微信宜出行热力数据,构建了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居民时空可达性模型,对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配置合理性进行精细化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区内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由西至东呈现高低起伏的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在公园绿地最小服务半径情景下,海绵型公园的存在对周边居住区的绿地可达性有明显贡献,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因此,在未来海绵城市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在高人口密度低绿地可达性居民地布局居住区级以上的海绵型公园。  相似文献   

10.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更新应兼顾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促进,因此需要整合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的更新需求。“插件式”修补的更新方法是通过对当前面临的城市更新问题进行双重维度解析,既包括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物质性更新,也包括以集体消费供给为特点的社会性更新,即利用“被动插件”和“主动插件”进行物质空间的填入式开发和再开发,利用“公共政策插件”和“社会资本插件”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修补社会空间,呈现双向连续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牛蕊  范世铖 《技术经济》2022,41(8):93-103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 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 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 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 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 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 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 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 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 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 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阐述图书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加快市政建设,影响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坚持公平服务原则、加强社区服务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和打造服务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五个方面论述图书馆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 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 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 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 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 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 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 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 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婧  张晓婉 《技术经济》2019,35(6):67-79
在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6年中国24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论如下:整体来看,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还会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就总效应而言,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仍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支持以上观点;分地区、城市规模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中等城市、小城市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均能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大城市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未能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气候环境研究具有多尺度层级的特征,城市气候环 境改善需要从不同尺度关注不同层面问题,已有诸多研究成果 表明,城市物理环境对气候改善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存量时代 城市更新改造为背景,从“多尺度”视角切入,重点关注城市 气候环境改善在不同尺度层级的途径与方法,共同指导城市更 新改造的具体操作。以北京市丰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环 境气候地图分析城市片区内气候环境敏感性分级。首先,对建 成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丰台区中部气候环 境敏感性高的区域,其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高、植被覆盖率 低、路网密度高。其次,引入网格化分割降级气候环境分析尺 度,将敏感单元落在城市街区尺度内,研究得到丰台区5个气 候高敏感片区,其中4个为批发市场城市功能,具有典型性。 最后,针对典型敏感片区建成环境特征,总结街区改造策略, 提出多尺度气候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微气候改善的精 细化途径,这是存量时代城市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 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 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 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 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 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 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 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 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 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 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 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