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5月10日,126台(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农业机车自黑龙江省城哈尔滨出发,分赴北大荒的53个现代装备示范区,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将实现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为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德香 《城市建设》2011,(6):116-117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以改善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以推进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兼顾旱作节水、山区机械化,突出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先进适用机具,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修正后的C-D函数,对我国1990—2011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进行测算。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影响因素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4年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速度有了很大提升。另外,农机动力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正相关作用,且效果显著;农机作业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具有正相关,但是作用较小,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机配置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统计学(SpSS)线性回归分析,对湖南省1978-2014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变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加存在长期均衡的正向效应,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巨大的贡献作用.并根据湖南省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机化与农民增收实现良性发展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同步",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以个案研究方式,分析了粮食主产区L村的农业经营状况,发现其呈现出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公共服务缺失、增长面临极限等特点.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从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综合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载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机化的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8,(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人工耕作逐渐向现代化大型的机械化劳作,规模越来越大,农机驾驶员可以跨区进行作业。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在农机跨区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机械化的面貌焕然一新,效率与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管理越来越方便,逐渐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文章阐述了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与农机跨区作业的联系,农机跨区作业的应用现状,农机跨区作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以及推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机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与可靠的工程装备。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数智”赋能农业机械化是江苏率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石的关键。江苏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农业物联网、农产品溯源、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平台是江苏智能农机应用的主要场景。在核心技术仍存短板、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急需转型以及农机农艺融合度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江苏应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健全智能农机政策扶持体系,完善“两业”融合的创新农机服务体系,打造“数智”赋能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江苏范例。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学术界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问题,其中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文章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围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农业机械化的约束条件、农业机械化的路径选择与实施步骤等问题,对当时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针对中国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420个地级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借鉴城乡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的短期作用和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有:(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短期内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是竞争关系,资源贫乏的中部地区面临着更加矛盾的抉择。(2)从动态来看,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降低了农业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3)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短期竞争关系得到缓解,拉动作用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更好地理解现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产业互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探讨我国农业机械化制度设计与农村具体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牧业机械化实践的演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实践演进的轨迹与农牧民参与行为。发现国家对社会控制的限度决定了农民能自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空间。在税费改革后国家的农机补贴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国家重塑农民对国家农牧业机械化政策认同的工具,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力法人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政策与法律动员,进一步推动农地的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以实现大机械的使用。同时,要强化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系统,积极推进农机创新与推广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粮食生产关系密切,论述了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应协调资源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关系,巩固粮食生产基础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政支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代彦  赵海 《技术经济》2009,28(7):51-56
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学者呼吁、三农代表呼声和财政总支出增加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均粮食产量的提升和农村-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则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能够解释财政支农支出变化率的83%。与1988年相比,2006年学者对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呼吁强度和三农代表的呼声都在降低,这影响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这些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合理规划城镇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其结果体现了经济效应。利用河南省1995—2010年农业机械化与农林牧渔产量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的估计、脉冲响应等方法来分析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机械化的长期动态关系。结论表明,河南农业机械的总量增长与农业总产值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业生产值的增长。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政府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补贴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走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推广,通过互助和共享降低了使用农机的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近1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推进农机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分析了国内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目的在于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1995-2006年数据为基础,对湘西州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粮食产量为产出因子,选择化肥投入、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投入因子,利用LINEST计量经济软件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相对化肥投入和机械动力的影响而言,从1995-2006年湘西州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依然是耕地面积,说明今后湘西州农业生产应做好耕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工作,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及优化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乡村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