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更好的促进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回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回波效应"理论,分析了在城乡差距巨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特征的生产要素从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消费市场萎缩、投资机会减少,最终导致当地资金外流、金融资源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欠发达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同时,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4.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莉 《经济师》2006,(4):191-192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具有诸多制约因素。文章就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较好地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 "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转移过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重大问题,其农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认真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创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加快西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30年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欠发达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产业支撑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重,带动和辐射作用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在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期,更应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对于我国西部农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涛 《经济论坛》2004,(11):106-107
长期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许多问题,如转移不足、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巩固率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据湖北省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1992~2001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8~2001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2002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6.75%。由此可见,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且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比山区、贫困地区要多,转移的地域和产业领域也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促进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土地沙漠化、盐碱化较为严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白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在趋缓。本文通过对白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和制约因素分析,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万青 《经济师》2005,(7):264-26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济评论》2004,130(6):39-4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相似文献   

14.
理论和实践表明,持续发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转移,其基本走向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比较预期收益和转移成本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城市就业乃至落户,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动因、形式分析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状况、农民自身素质、乡镇企业、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状况五个角度出发,运用"推拉"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行区域性描述分析,即利用榆林、渭南和安康三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转移的因素进行对比和分析,并据此提出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肇庆市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肇庆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挤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庆产业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适应肇庆实际的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8.
周娜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22-123
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市也深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煎熬。其实,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可以密切配合,协调共赢地摆脱彼此的困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顺利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都面临着各种阻碍,从宏微观层面,结合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现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