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伟  刘玉凤 《当代经济》2018,(8):118-119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分离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朱英淑 《当代经济》2016,(14):78-79
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讲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服务途径及图书馆馆员如何在创新创业新形势下实现自我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多方协同参与.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的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需求,聚集社会各方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非常必要.论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盈利模式.平台的运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特色鲜明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必要的师资及其他物质条件等问题。需要通过重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健全组织领导与优化制度安排、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等措施,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作为公共平台,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枢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信息、知识、人才、资金等众多高新要素的集合区,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多模式参考,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理念较为狭隘、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学方法老套等方面.因此,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8)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常态,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活动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文章从这方面出发,分析了新时期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关系,然后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措施,以期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区域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依据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将区域双创政策分为供给推动型政策、环境影响型政策和需求牵引型政策,并分析了3类政策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区域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黑龙江省实际数据为例,对3类双创政策影响因素进行仿真,进一步对区域双创政策实施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地区双创政策实施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创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中的创新与创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创业本质,创新需要创业平台。高校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应该借鉴与联系企业创新与创业活动,同时,企业中的创新与创业行为也为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进一步强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但地方高校商科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缓慢,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地方高校商科在创新创业培养探索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双创社团高质量运行成为关注热点。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学习、行动、塑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创新创业社团高质量运行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创新创业社团高质量运行受到吸纳成员广度、学生自治程度、内容丰富程度、突出专业特色、教学配合紧密度5个因素的影响与共同作用;相比于研究生与已毕业人员,本科生更愿参加双创社团并且将社团活动丰富程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创新研发主体,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异质性研发创新投入关系值得关注。选取2005-2018年我国内地6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创新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中政府创新投入与市场创新投入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创新投入对市场创新投入存在积极影响,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两期左右的滞后期,且只在短期内显著;从长期看,政府投入对市场投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15年我国开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这种实验主义创新治理能否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其对中国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效果如何,目前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基于2011—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分组分析法考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体制改革对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相互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高校、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提升的拉动作用;高校和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主体供给侧投入增加,未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促进作用;高校、研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企业。  相似文献   

15.
以2004—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D人员全时当量、当地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然而,各地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创新生态系统已逐渐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重点关注领域和热点话题,但鲜见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比研究。借助科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分析,探析国内外研究主题及知识基础异同点。结果发现:国外对于开放式创新、服务创新涉及较多,而国内较侧重于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成为中外共同关注主题。此外,中外同时关注创业、知识生态构建,相较于国外注重对商业、平台、服务生态的研究,国内较倾向于信息、产业、技术生态构建。进一步,对相关创新范式及生态系统类型词进行系统梳理,明晰相关概念间关系,构建主题分布框架,揭示未来研究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不协调问题影响了高校创新绩效。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7个省份高校面板数据,运用路径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合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创新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科研产出绩效提升,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科研产出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科技成果隐性转化。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存在分异,集中作用于科研产出阶段,说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一致性和竞争性依然存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正向引导作用,在政策层面关注科技成果隐性转化,强化科研方向转移与创新要素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政策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以我国创新创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科技投入、教育投入、人才支持、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和税收优惠6个政策工具在内的创新创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2014-2016年创新创业政策对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企业的支撑效率。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创新创业政策对区域新动能的支撑效率总体较高,但是地区间的政策落实效果略有差距,各省市呈现较大程度的不平衡特征。深入挖掘发现,部分地区暂未形成规模效应,在资金配置结构、人才利用效率、税收优惠额度、政策绩效产出等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提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消除技术进步制约因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体制机制关系到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协同创新要素能否顺畅地进行集聚和合作,从而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宁波创新资源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升级亟需依赖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在分析协同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框架设计,并从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创新组织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创新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丹  胡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0):128-136
科技创新规模扩张和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是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两条关键途径。基于现有研究鲜有结合科技创新规模和科技创新效率开展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法,系统筛选国家科技创新规模影响因素,并结合科技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创新效率变化指数,以及中国与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表明,R&D投入强度、R&D研究人员、专利申请量、科技期刊文章数、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科技创新效率是影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1991-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呈指数增长态势,有力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除日本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九国整体呈小幅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