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企业剩余索取权视角出发,选择IT、化工和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获取130份样本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实证研究了知识贡献率、知识粘性程度、知识投入水平对知识型员工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贡献率与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投入水平、知识粘性与技术入股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管理入股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要素的稀缺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联,此乃稀缺的动态性。要素的稀缺性由市场决定。一个完善、建全的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重要保证。所谓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实质上就是一个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谈判势力与地位的提升,引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而这种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并认为在一个现代经济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孙利 《现代财经》2007,27(4):28-31
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呈现出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紧密结合、与企业的风险紧密结合和与大量债务融资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激励与收购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2)管理层收购企业全部股权比收购部分股权更能调动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3)即使管理层不能收购企业全部股权,也比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获取的激励更能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企业生产活动激励的核心问题是剩余索取权分配,激励技术创新这种独特生产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安排特殊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有效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包括股东、技术创新者和经营者的三元激励方式,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者和经营者努力程度和剩余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元兵 《经济论坛》2004,(12):40-41
近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相关经济资源所有者的一个合约。企业的所有权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和企业剩余控制权。现代企业之所以采用与传统业主企业不同的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企业治理形式,在于为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一条与企业生产资本所有者目标一致的激励途径,以减少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人力资本所有者“逆向选择”而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资本结构、企业所有权安排与人力资本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虹 《经济与管理》2004,18(2):42-43
本文探讨了由于企业中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不同比例关系而形成了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所有权安排产生影响。为了有效的激励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必须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稍权做出最优分配。  相似文献   

8.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力资本具有从专用性向专有性的动态转变.而这一转变使专有性人力资本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这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特征转变入手,分析控制权回报这一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剩余索取权配置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专有性人力资本激励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克  刘喆宇 《经济师》2010,(2):15-16
文章基于广义资本结构视角,研究了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匹配。结论表明两权的最优匹配是一种相机治理机制:当委托方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大于代理方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时,两权匹配应以激励为主;当委托方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小于代理方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时,两权匹配应以约束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本文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逻辑、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降低监督成本、经营者人力资本、经营权权能保护要求以及经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并认为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和设计经营者报酬计划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沈小燕  郑海涛 《经济师》2002,(9):187-188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资本雇佣劳动”的命题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按“生产要素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剩余索取权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 ,人力资本应与财务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源会计应从这一产权基础上扫清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受阻的理论障碍 ,而不应长期过分强调人力资源计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中的企业体现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缔结的契约。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在传统经济时代,物质资产的稀缺性确保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得不让渡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资本雇佣劳动"推演为"劳动分享资本"。  相似文献   

15.
会计合约安排与会计信息失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企业是一组合约关系的联结,会计是企业合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合约履行程度与履行效果的度量.现代企业合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而会计合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这种经营者既分享企业剩余又控制剩余计量的制度安排,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逻辑.要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必须对现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合约安排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剩余权问题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然而通过梳理企业剩余权内涵的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应用企业剩余权概念分析问题时存在重大"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剩余权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要正确理解企业与企业合约剩余有关的剩余权,必须对补偿性成本与"可更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剩余索取权、经济剥削及被剥削者权益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私营企业中的剥削问题,需要从理论上阐明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传统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析。在现代法制社会,资本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而“无偿侵占工人利益”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和不合法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所谓剥削是指某一要素所有者凭借某种特权而获得了其贡献以外的超额所得。在我国现阶段,维护私营企业内部雇工权益的主要力量是政府与工会。  相似文献   

18.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给现代公司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反映在公司购并中,即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安排对公司购并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试图分析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完全对称、对控制权具有一定约束激励机制以及对控制权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三种情况下,公司购并的可行条件与区域,目的在于探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购并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中的各种人力资本都有权参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依据是他们各自在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剩余权配置的重点应该和该阶段核心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匹配,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分享的企业剩余权应该不同,同一人力资本在不同阶段分享的企业剩余权也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修林 《经济管理》2004,(24):15-19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性,在企业价值创造、市场价值提升和风险承担等方面具有与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家理应参与企业剩余分配。EVA奖金计划是企业家实现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出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目标一致和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