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估计、Tobit模型和差分模型,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出游概率、促进家庭旅游消费,且对高收入、高人力资本、城镇和老年家庭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移动支付通过提升居民信任水平、提高支付便利性促进家庭旅游消费。鉴于此,应深入发展智慧旅游,驱动旅游消费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研究灾难性卫生支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5年CHARLS全国数据,分析发现: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和因病致贫率分别为16. 5%和8. 6%,实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平均将64%的非食品消费支出用于支付医疗费用;家庭规模和健康特征变量、经济特征变量、地区特征变量对家庭是否受到灾难性卫生支出具有显著性影响,家庭规模较小、健康状况较差、经济实力较弱、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更容易受到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为提高居民抵御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能力,本文建议,应建立基于预防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易发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家庭的支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合理确定自付医疗费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家庭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支出能够显著促进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提高,且对不同类别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商业健康保险配置主要通过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水平,缓解由支出不确定性、主观健康不确定性和客观健康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3)异质性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配置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特征样本家庭中存在明显异质性,在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背景风险较高以及所在城市金融可得性较低且受到金融排斥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论文利用2018年在中国东部、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4个县(县级市)收集的400余农户数据,使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并从缓解流动性约束和缓解信息获取受限两个方面讨论了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会促使农户优化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倾向;同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缓解信息获取受限起作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起作用,而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则是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和信息获取受限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此外,数字金融使用对不同年龄段农户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数字金融使用对青年农户的家庭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都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老年农户的影响有限,仅对家庭消费支出和发展性消费占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渐进式整合为视角,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建多期DID准自然实验,探究医保整合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结果显示:相对于家庭总消费,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家庭非医疗消费的促进效应更显著,且该政策效应具有短期性;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能通过增加家庭总收入促进家庭消费,还能调节患病群体与健康群体之间的健康风险,减少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释放家庭消费。由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新时期医疗保障制度,通过继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整合扩面,建立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7.
吴敏 《财政研究》2020,(8):40-5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考察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的刺激作用。估计结果显示,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显著促进了家庭总消费。人均低保补助每增加1%,人均家庭总支出提高了0.159%。现金转移支付的消费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家庭消费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上。对于消费性支出,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仅仅增加了低保家庭的食物支出,衣物、家用电器、教育、娱乐等支出并没有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低保家庭的消费刺激作用在农村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低保家庭仅增加了食物支出的原因是由于低收入家庭的高储蓄倾向、社区居民监督以及福利依赖效应。低保家庭获得的现金转移支付每增加1%,家庭储蓄率增加0.350%。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低保制度、提高低收入居民福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参军经历、社会资本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并分别探讨参军经历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参军经历会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的健康改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能够缓解参军经历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作用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参军经历主要通过罹患慢性病对老年自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社会资本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的途径包括改善收入状况、促进非正式借贷、加大健康投资。基于此,提出加强退役军人健康保障政策、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家林  傅虹桥  宋泽 《金融研究》2022,508(10):58-76
促进消费对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地级市层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时间差异,运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大病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病保险使家庭人均消费显著增长了约6%。使用了事件分析法、置换检验、改变回归样本和控制变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仍保持一致,且这一效果在期初住院率高、储蓄率高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中更明显。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三种可能影响渠道,发现降低家庭对未来医疗支出风险的预期是大病保险促进家庭非医疗消费进而影响家庭总消费的主要渠道,印证了我国居民对高额医疗支出的担忧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对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促进居民消费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尹志超  公雪  潘北啸 《金融研究》2019,472(10):40-58
本文运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鲍莫尔—托宾模型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的影响。为了克服移动支付的内生性,本文选取工具变量,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移动支付的家庭,拥有移动支付的家庭现金在金融资产的占比下降25%,对其他层次的货币需求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移动支付的使用减少了家庭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机制分析表明,交易成本变化是导致移动支付影响现金需求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本文用分位数回归发现,移动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大于交易性货币需求。移动支付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水平、教育水平、城乡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家庭货币需求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少儿家庭有关少儿的医疗负担的经济影响。从少儿家庭医疗负担的绝对值、相对值和少儿家庭发生大型医疗支出的概率三个角度选取相应指标,将样本分为城镇样本和农村样本,并分别运用两部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医疗保险能够显著地降低少儿家庭自付医疗支出的相对值,但对少儿家庭自付医疗支出的绝对值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即对城镇样本的影响显著,而对农村样本的影响不显著;社会医疗保险对少儿家庭发生大型医疗支出的概率整体上来说无显著影响。应通过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对少儿的保障范围、缩小城乡间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的差距以及呼吁少儿家庭采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少儿家庭减轻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2.
易行健  周利 《金融研究》2018,461(11):47-67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龚秀全 《保险研究》2019,(4):102-115
本文利用2002-2014年CLHLS死亡人口数据,借助样本选择模型、两部分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首次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对老人临终总医疗费用支出和自负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既显著提高了老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也显著降低了自负水平。不同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对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存在差异,医疗保险类型对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具有直接效应,医疗保险水平发挥了中介作用。医疗保险覆盖率在死亡年份影响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我国应该通过实行健康老龄化战略、加强死亡教育、发展临终关怀和完善医保监管等措施控制临终医疗支出增长以促进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临终老人生存和死亡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Probit和Tobit模型,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可及性对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可及性能显著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概率和程度,对城镇、户主受教育程度高和成员有创业经历的家庭的影响更大。采用所在小区智能手机平均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处理,使用移动支付替换关键变量,结论均稳健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移动互联网可及性可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家庭参与商业健康保险。  相似文献   

15.
吕思诺  封进 《金融研究》2023,(7):97-115
我国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政策已全面推开,该政策在便利医疗资源缺乏地区患者就医的同时,对这类地区医保基金支出也将产生影响。本文利用长三角某三线城市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对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政策进行系统评估,发现该政策实施后,异地门诊就诊人次显著增加,但异地和本地的门诊和住院总就诊次数、医疗支出、医保基金支出与患者个人负担均显著下降。本文还发现在未开通门诊直接结算之前,患者存在用异地住院替代异地门诊的现象。本文说明门诊直接结算政策会促进医疗资源缺乏地区患者异地就医,但可通过降低就诊次数显著节约医保基金,且对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并未产生从本地虹吸轻症患者的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完善异地就医政策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家庭杠杆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债务积累和财务杠杆率上升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总支出和住房支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住房支出对日常生活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拥有住房产权的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其财务杠杆率上升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无住房产权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财务杠杆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住房支出在家庭财务杠杆率增加消费总支出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而举债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在家庭财务杆杆率反向影响日常生活开支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遮掩效应。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合理控制家庭部门财务杠杆率的上升,谨防债务过度积累给家庭和社会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缓解居民购房支出压力;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健康状态的维持需要医疗健康成本的投入。该成本在政府和个人两者间分担,个人承担份额的多少会影响可供其他消费和投资的财富量,从而影响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另外,医疗健康问题还会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其投资决策。本文从医疗健康成本角度分析了成本分担方式,构造了两期资产配置模型并进行求解,在分析了医疗健康问题影响渠道后建立了考虑医疗健康问题的长期资产配置模型。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个人支付成本占工资收入比例的降低,投资者用于医疗健康以外的其他消费相应增加,两者之间为非线性数量关系;政府对医疗体系的稳定投入有助于减少收入波动风险,降低人们的风险对冲需求,从而可能促进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投资。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构造出考虑医疗健康成本因素的资产配置模型,分析了医疗健康成本与个人消费、投资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量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增加对医疗卫生体系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防返贫风险"是"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任务,金融市场参与能否有效预防重大风险冲击造成的家庭支出型贫困值得深入研究.基于2018年561户家庭的调研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市场参与对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参与能有效发挥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等功能,通过平滑生存型消费、积累发展型要素和增加家庭总收入降低家庭支出型贫困发生的概率.此外,该结论在低风险金融投资参与的家庭也成立,但在高风险金融投资参与的家庭则不明显.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市场参与也能有效缓解家庭支出型贫困,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则能有效增强金融市场参与的减贫效应.结论为研究金融减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为未来提升脆弱性家庭内生发展动力及克服支出型贫困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尹志超  仇化  潘学峰 《金融研究》2021,488(2):114-132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住房已经成为中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通过财富效应促进家庭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房奴效应”降低家庭消费。因此,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检验了住房财富影响家庭消费的可能渠道。研究发现,住房财富对城镇家庭消费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著改善了家庭消费结构,住房资产具有财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财富能够缓解流动性约束,从而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住房财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和拥有住房数量的差别均会对住房财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本文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发挥既有住房财富对平滑家庭消费的积极作用,促进家庭消费增长,改善家庭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家庭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20.
宋弘  张庆  陆毅 《金融研究》2023,511(1):131-149
已有丰富的文献考察了消费信贷对家庭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但少有研究关注其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考察了信用卡使用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主要发现如下:信用卡使用显著增加了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且这一效应具有长期动态影响并对城市、高收入、高教育程度家庭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信用卡消费信贷可能会增加人力资本不平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家庭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来应对人力资本支出的增加。机制分析表明,信用卡使用主要通过增加家庭消费投资、促进消费升级、缓解家庭预算约束三种途径促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消费信贷流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域,可助力于消费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