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少因对颜色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把握不当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误译,从隐喻的民族性与共性角度,通过文化对比研究法,对中西方颜色词汇的隐喻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与阐述。通过对比黄色与蓝色、红色与白色这两组在中西颜色词汇中文化特征较明显的组合,得出其民族性与共性。同时以颜色与职业为例,提及文化渗透中的隐喻现象,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夏婵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79-282
以2010年关于中美汇率问题的中英新闻报道为语料,专注于出现频率最高的"战争"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从战争实体、交战手段、战争特征及战争进程四个方面对战争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对比,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进行异同分析,证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和民族文化的相对性,同时阐明,在同一事件上,中美双方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成熟标志,《文赋》集中地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困扰历代文论家的言意关系命题。其"以赋言文"的独特话语结构形式,为言意关系的探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入口,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关注,甚至在20世纪末引发了"形式主义"之争。作为一个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的中国文论研究者,宇文所安也注意到了《文赋》特殊的话语结构形式,独特的他者视角使其在解读文赋的时候,从对偶的骈体结构,铺陈、排比、互文、补充的赋体思维,以及中国诗赋的话语表达方式"隐喻"等方面,看到了话语形式与表达意图之间的悖论与张力。而在这当中,宇文所安力图还原出陆机对文学创作既自信又焦虑的态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命题展开一种比较方法学意义上的解读。这种解读不失为一种片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主要是指含有隐喻形象的贬称和含有隐喻形象的爱称,而且含有隐喻形象的面称呼语前代词和形容词也有一定的语用预设。"杨译本"和"霍译本"对《红楼梦》中隐喻性的面称呼语分别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达到了各自不同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物流史探析     
物流活动随人类的诞生就已存在,具有久远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物流活动包含"物"和"流"两个简单要素,并未对物流形成意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物—物"交换的情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出现了,使"物—物"交换转变为"物—货币—物"的形式。之后,银行的出现促成了商流与物流的分离,物流科学得以独立,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化。人们对物流先后经历"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实物配送"—"物流"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6.
计量经济学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门类8门核心课题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目前来看,中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学科性质界定模糊、先修课程缺位、"用"与"学"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尽快化解这些问题,以顺利实现大学本科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桂永霞 《经济师》2013,(1):49-50
文章讨论英汉黄颜色的模糊性与隐喻意义,即文化意义的差异。汉语黄色"皇权、成功"与"失败"的义项,和"成熟"与"不成熟"的义项是最典型的对立义项。黄色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跨文化研究中发现,黄色(yellow)的意义多与幸福(happy)相联系。但英语里,黄色的隐喻意义大多为贬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7,21(2):47-47
电视、电影是通过自身发光来合成颜色的,其合成法则被称为“加法原理”,三基色为红、绿、蓝,辅助色为“白”。印染、涂料则是通过吸收某些光线而形成颜色的,因此其法则被称为“减法原理”,三元色为青、品、黄,辅助色为“黑”。  相似文献   

9.
王芳 《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50-252
模糊现象客观存在于人类语言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的法律语言,则必然具有模糊性。在阐述法律英语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具有的语用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律翻译教学中应对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提出为了达到目的语与原语表达的等值,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但由于法律翻译重在理解和表达正确,因此"模糊度对等"的策略也要和传统的翻译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阮云星  高英策 《开放时代》2020,(1):162-175,M000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格之概念,为中国文化人类学提起一种虽有关联但不同于互联网人类学等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信息社会人之主体性重构的范式转换的人类学研究。"赛博格"意译为"控制论有机体",最早是针对宇航员太空生存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概念,后经挪用而成为一个本体论隐喻。在原理上,赛博格模糊人机二分边界并引发人之主体性反思的根源来自于控制论,即将人理解为信息收发处理终端或信息网络节点。在呈现上,赛博格多呈现为人与物组装拼接而形成的开放结点及联通网络。赛博格隐喻射程之功直至关涉智识生产的范式转换,本文提起中国语境的全球赛博格人类学议题,试述当代赛博格人类学范式之人机主体性的本体论思考与知识论、方法论探索,以及自觉于此的信息化时代之新范式民族志研究。  相似文献   

11.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法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运用较为普遍,也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模式。但目前该方法中隶属函数普遍采用"降半梯形"形式建立,每一级别的隶属函数仅与相邻上、下两个级别存在隶属关系,当污染级别浓度分布过于离散时,可能会遗失很多有用的信息,使评价结果出现误差。因此创新性地将物元分析法中关联度函数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中,隶属度函数进行改进,建立了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该模型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实例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相比于后者要更加合理、准确,实现了对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三色”消费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三色”消费及其治理卢嘉瑞,陈素梅近些年来,在农村泛滥起来的"红色"消费(结婚消费)、"白色"消费(与丧葬有关的消费)、"黑色"消费(用于人情方面的消费),严重腐蚀人的灵魂,浪费社会财富,危害极大,理应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逐步扫除掉,以建设我国农...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一个可以被重复演绎的隐喻世界。嫦娥奔月是内涵丰富的远古神话之一,几后世文人把"嫦娥"作为寂寞之思的美丽载体和诗意生存的极致象征,亦在她身上肇启出关于现实生存和女性情感的思考与批评。  相似文献   

14.
隐喻能力是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标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强调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隐喻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文化教学及翻译教学等方面着手,引领学生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认知方式上的异同,将提高英语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对<红楼梦>中的植物隐喻进行尝试性研究,试图更系统地对其植物隐喻进行归纳分析,并阐释其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商周刊》2011,(10):116-117
苏兆洪的作品视觉效果生动、真实而富有变化,同时加强了墨与色的层次变化。这些年来,他逐步减少了肌理效果的偶然性表现,而在笔墨的视觉语汇运用上又有新拓展。一方面保持了笔墨线条的冲击力与抒情性,一方面又强化了墨与色的融合,使画面有种卷润之美、跌宕之美,在大幅作品中能产生出"大气风神"的迷离之美。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社会,资本如"普照的阳光"在现代社会中渗透,并统治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正是资本的贪婪本性及其利润至上的原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背后的"物与物"的交换关系。管理中正式组织正是依靠资本逻辑维系着"物与物"的交换法则来运行,在班组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组织这只似乎"看不见的手"也同样依照一定感情逻辑维系着组织成员间的活动关系形态而发挥作用。非正式组织的结构多变,层次不清,更没有法定的领导,也无法用组织体系图谱描述,但他却能够在正式组织中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发挥出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有关的"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和"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等在立法上模糊,实践中难界定。"明确性"是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在国内立法上与所承诺的国际公约接轨是履行"有约必守"义务和建立国际反腐败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尊重职工权利增强主人翁意识刘治平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少数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透。主要是一些企业忽视了对职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以前自豪"领导一切"的"工服"阶层,自我掉价,有的职工自卑称谓雇员,或戏喻佣工奴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