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系统探究了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影响资源错配的内在机理。其次,基于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于长江经济带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高铁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江经济带已开通高铁城市的劳动力错配水平,并对长江经济带已开通高铁城市的资本要素错配具有轻微改善效应,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2)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高铁开通对于劳动力要素的“涓滴效应”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虹吸效应”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改变区域要素配置格局,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是高铁开通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间资源错配水平的传导机制。最后,从推进高铁网络建设,制定差异化投资政策、加快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地区间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近十几年来,长江经济带迅速崛起,呈现出"群雄并起"和"多极萌发"的新态势,正在改写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但也遭遇到不少瓶颈制约,受制于"行政区划经济"的严重羁绊,影响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一些地方比拼优惠政策,"土政策""土围子"比比皆是;科技研发低水平重复;调结构和转方式都是着眼于在自身"一亩三分地",根本问题是缺乏系统性的协调机制。然而,国内学者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其经济的发展,而对创建长江经济带协调机制的研究相当零散;西方学者则没有研究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协调体制机制建设问题。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崛起与健康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创建跨省市的协调机制。要努力创造协调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共荣共赢的理念;创新多层次的行政协调机制;充分运用理念引领、战略导向、政策法规、行政协调和行业协会等的巨大作用;借鉴法国"市(镇)联合体"协调模式的有益经验,创建一系列协调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日常协调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专项财政机制和调研咨询机制等,确立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科技研发、战略新兴产业和主要市场等五大重点协调领域。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特征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选取绿色发展、经济质量、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开放合作五个维度28项指标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8—2017年长江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区域间的发展均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处于稳步提升状态,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整体处于耦合协调的过渡区间,且具有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4.
共享经济与区域特色旅游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实现二者耦合发展,有助于产业要素流动性与共享性衔接、推进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兼顾公共性与个体性,这对于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共享经济与区域特色旅游的内在关联性,探讨区域特色旅游共享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特色ID模式、共享农庄模式、产业融合模式,从推进共享理念宣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闲置资源、突出政策导向功能等维度,提出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地区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大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乡日益交融,显现出连绵成片、跨界发展的都市圈。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一级流域经济带,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大都市圈不断发展而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协调发展还需要注意提升首位城市能级,增强都市圈城市集聚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统筹能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科学准确的测度体系,利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13-2021年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52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分维度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在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方面成果突出,珠三角城市群在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方面更加亮眼。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群及城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多次提出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和措施,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展开,并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献计献策,2014年11月29日,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重庆工商大学主办的“长江经济带高峰论坛”在重庆举办,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省市30多名领导、专家共同出席研讨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本刊将本次论坛上20位专家所作主旨演讲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当前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在呈增长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将上升3.7到4.8度,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风险,因此能源变革速度迫在眉睫。现在很多地方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提出要创建智能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创建绿色低碳和智能城市都强调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智能城市提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智能化建设可以支撑绿色发展。抓住智能化和低碳化,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2002年3月中旬,以“产业整合、产权交易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长江发展论坛” 第四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届年会由上海市政府协作办、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长  相似文献   

10.
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的关键要素组合创新创造价值的角度,突出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创新的核心作用理念,提出要素组合创新机制概念,并构筑其竞争优势模型,提出转变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措施,以阐释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  相似文献   

11.
能源碳排放脱钩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Tapio脱钩弹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并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结合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能源碳排放的内在脱钩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以六年为一个时段看,...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作为西南欠发达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背景下,依托自身已有条件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良性互动,以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举措,建立"长江龙尾新区",将贵州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流域经济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空间范围界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带)是具有自然条件相似性、经济技术联系紧密的区域空间集合体,它依托区域内增长极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以及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合理地划定经济区(带)边界,但关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区)的划分历来有不同观点和方案。流域经济区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体,其范围的划分界定应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四省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规划的目标和需要,依据不同的区划要素,可对其进行大、中、小多尺度范围的区域界定。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相关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并分析了三个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效应和影响机制,从而克服变量之间因互相影响所导致的内生性的问题。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向好发展趋势;从互动关系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新型城镇化建设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二者之间的整体耦合协调度还较低。鉴于此,本文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布局;强化自主创新,促进省际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合作,构建以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的产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动态视角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利用Tobit模型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物流产业效率整体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并在空间区域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分布;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政府支持对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具有制约作用,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类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机制,结合安徽现有的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与沿淮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局面,当前安徽省要从文化、交通、产业等方面优先发展合肥经济圈,由合肥经济圈的崛起联动皖江城市带与沿淮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运用U-S-SBM模型和T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2002—2016年期间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达到效率前沿,沿线11省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投入要素方面和非期望产出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和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排放过多是农业绿色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水平对其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川渝黔一体化发展的本质就是长江上游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有两个方面:在成渝城市群基础上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形成世界级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其战略意义有五个方面:极大缓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之间的矛盾、率先促进长江上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目标、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建成上游生态屏障、使我国有一个长远和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包含五个方面:交通通信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监管和生产要素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人口流动时身份规定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和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五个统筹”方针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