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马飞 《甘肃金融》2014,(12):28-32
2014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首套房确认、首付比例和利率做出调整,也是审慎监管工具的具体运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工具箱中,贷款成数(LTV)限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被认为是兼具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功能的监管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新兴经济体,如中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已尝试运用LTV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风险,缓解金融顺周期性,并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宏观审慎监管不仅关注外生性风险,而且重视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风险特征,即跨行业与时间两个视角。跨行业视角上,宏观审慎监管的任务就是发现整个系统的风险,依照单个机构风险在系统性风险中的贡献调整监管工具;时间视角上,当积累的金融失衡最终发生调整时,危机就会以资金流短缺的形式出现并随时间推移愈发严重,为抑制这种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监管当局则主要通过逆周期政策实施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的开展需要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以会计准则为指导,同时,进行市场约束也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因此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相关会计准则的调整成为监管部门和会计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此次金融危机凸显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根据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以缓解日益加剧的金融失衡的重要性。本文使用欧元区《银行贷款调查》报告的信息,构建了一个新的方法,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遏制抵押贷款增长和房价上涨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旨在调节银行融资成本的工具在降低抵押贷款增速方面最为有效,该影响主要通过利润边际传导,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类似。贷款价值比的限制同样有效,特别是在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是金融监管的两大支柱。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以保护消费者(储户和投资者)为目的;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目的。二者协调才能是最完善有效的审慎监管。本文希望通过讨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含义、特点及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分析微观审慎监管的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审慎监管模式的情况,进而提出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述了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的涵义,并从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以及金融监管政策协调四个方面阐述了系统性风险防范的一般制度安排;同时初步探索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和工具问题,特别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和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关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跨境协调问题,本文也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最后给出关于改善中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确定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组织体制,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但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构建面临着多重挑战:宏观审慎监管当局如何处理与其他经济决策、监管部门的相互关系;如何保证对外沟通、运作透明又能保护敏感信息、稳定市场;是坚持基于规则做出监管决策还是使用斟酌裁量的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构建的三条路径: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监管职责,由中央银行行长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决策;在中央银行的框架下,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将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赋予委员会;在中央银行之外设立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或理事会),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作为该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制定。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的构建路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妍 《金融研究》2009,(8):52-60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志洋 《金融论坛》2018,(12):37-45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测度国际主流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指标,并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研数据所生成的代表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施概况的MPI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在经济处在上升阶段时效果更为显著,且宏观审慎监管作用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效果不会比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2.
并表监管不仅是微观审慎监管工具,而且可以充当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覆盖的桥梁,也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工具并表监管是跨国银行持续性监管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有效银行监管的一项巴塞尔原则。它以母国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存在割裂的倾向。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单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差别,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审慎监管的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教训,加强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管理这一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业风险外溢对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地方融资平台三者之间风险传导的机制和路径,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空间维度需要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敞口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并提出我国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金融支持的严格监管。重点防控房地产信贷的集中度风险;同时,需深入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防控,不断弱化投融资平台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关联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应该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而系统性风险可分解为基于外部影响的综合性风险与基于内部结构的网络性风险。在不同的风险视角下,宏观审慎监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风险来源及其传播渠道,从而有着不同的监管目标与理论,需要分别制定独立而有效的监管政策,灵活地加以组合,以有效防止危机发生。同时,本文针对我国审慎监管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并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监管:定义、工具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全球会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金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特点和原则,并从资本、风险、杠杆和机制四个方丽总结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指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原则,并提出了中国下一步应采取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金融业的新变化为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加强宏观审慎 管理,央行自2016年起将原来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强化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本文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为主线,以分析其核心理 念和核心约束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宏观审慎评估如何引导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分析宏观审慎评 估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直接、间接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提出如何以宏观审慎评 估管理的精髓为导向,主动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坚持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成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宏观审慎监管由此备受关注。本文对加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现有微观审慎监管体制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与宏观经济部门的合作关系、调整监管机构内部职责、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系统性风险分析工具方法和培育宏观视野的监管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