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估性翻译能力强调的是译者对译文进行评估、反思、总结的能力,是译后行为,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能力.本文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学生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的思路,并以当地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已有译文从词汇、句子、语篇和文体等多层次进行改进,达到提升学生们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玉米》是现代中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葛浩文更是凭借《玉米》英译本获得2010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也是葛浩文译作第三次获此殊荣。论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分析葛浩文夫妇英译《玉米》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旨在让人们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为后人研究该问题及其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死疲劳》 是莫言写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为莫言2012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起到的助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小说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与表达方式,还是其大胆怪诞的叙事结构,都极大程度的增加了译者的翻译难度.本文以 《生死疲劳》 的葛浩文译本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微薄的建议.力图改变现今大多中国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静止和片面的看法,改变中国文化走出去举步维艰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崔璨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54-255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开创了一代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先河。林纾也从此踏入翻译领地,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成为译界大师。《巴黎茶花女遗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由于译者灵活使用了增词、删减或改写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赵娟 《时代经贸》2012,(4):63-64
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营造其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效果。美国翻译家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的英译《围城》"Fortress Besieged"享有盛誉。从原著和英译《围城》中选取一些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翻译采取直译和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的优劣。有时译者在面对源语言中无法跨越的文化鸿沟时只能采取意译。  相似文献   

7.
潘冬舟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分册,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四篇的中文首译,底本应当是考茨基国民版。潘冬舟译本追求“使中文读者容易了解”的翻译目标,采用白话文文体,绝大多数专业术语和一些关键段落翻译准确,译文达意顺畅。虽然潘冬舟译本中也存在“生产资料”等个别专业术语的误译,个别词句的误译、漏译等现象,但并不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也不影响潘冬舟及其译本在《资本论》中国翻译史、传播史和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交往行为理论下,翻译主体间性呈现出真诚性、正确性与真实性三个维度。英语翻译过程中应用主体间性理论时,应重视情感传递,凸显原著的创作风格,借助注释把握译者与读者的主体间关系,把握交互主体间的关系等,切实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提出的汉籍英译只能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译出"这一观点,我们给予了实证性的反驳。我们选取了理雅各,辜鸿铭,威利,赖波和夏玉和翻译的《论语》的4个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分析了这4个译者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策略和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解读。最后得出结论:中外译者翻译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对汉语典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陈丹  王伦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77-278
传统译论长期忽视译者的身份及其主体性,译者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译者文化地位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翻译、忠实及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并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女性主义翻译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视角独特、新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独具贡献。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原著的文学光芒与艺术生命想要在目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延续,迻译过程势必受到译入语文化的影响。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诗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研究,探讨其文本翻译时译入语社会的主流诗学,从诗学的两类表现形式——措辞和句式——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分析,证实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为保证译介活动顺利进行,译者受主流诗学观的影响,改写操控原文,使译作符合译入语主流诗学的追求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斯珀伯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虽然主要是用来研究交际的,却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比较《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得失。文章强调译者如何在译语作品中重现原文本中的关联性是检验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的翻译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在其《<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写道:"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罗新璋,1984:538)其译文较多的使用了形象文雅的语言,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朱生豪以其特有的诗人创造性,在翻译轻倩的抒情狂想曲《仲夏夜之梦》时,"自拟为读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罗新璋,1984:538)的重造了原文,在对其译作的研究中深刻反思翻译再创造的重要性.在多种文化猛烈撞击的当下,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多拘泥于生搬硬套或寻求"速战速决",译者仅忠实于原作的意图却多缺乏创造性,使得许多译作缺少中国文化的本土价值,对朱生豪译作的研究有利于当代翻译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译品在目标语中被成功接受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的审美思想和各种思维的交相运用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本文从翻译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出发,从哲学的范畴阐述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客体与主体不可能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方面,而是具有矛盾统一性这一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实例分析怎样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的翻译行为,证实了"操纵""文化构建"思想对翻译文学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文化对翻译有"操纵"作用,译者有受操纵的一面,也有反操纵的一面;另一方面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品牌翻译既传承于传统翻译理论及方法,又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翻译.在品牌翻译的过程中,被传统翻译的"信达雅"三字经仍然可以套用,但是在套用模式及顺序上两者有别.品牌翻译的目的及作用要求译者能够参照"雅达信"的顺序来对相应品牌进行翻译、诠释.对译文功能及美感的要求已经超越对于译文准确性的要求,成为品牌翻译的主要也是首要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主要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画中情思》原本为参照,以《画中情思》中译本为主体进行美学分析鉴赏。按照刘宓庆先生《翻译美学理论》的原则,将小说译本内文本进行分析。其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大量叠音词以及部分连绵词的运用而产生的音韵美以及动词和成语俗语的使用而产生的美感;句子结构特色主要指译文句式整齐之美、整散交错之美,译文使用了各种句式,对长短句进行巧妙地处理,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式,使译文尽量保持与原文的优美和淡雅。  相似文献   

19.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是以交际成功为目的所进行的语言转换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对语言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技巧以成就最好的译文.本文希望通过几个例子研究龚志成在 《蝇王》 翻译上的所采用的技巧和策略,探讨他译文中的顺应现象.  相似文献   

20.
郭女环 《时代经贸》2010,(6):261-262
仿拟修辞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以达到引起注意和帮助记忆,引发正面积极的联想,引起愉悦情感,获得最佳关联等目的。使用了仿拟修辞的广告文本与仿拟对象是典型的互文性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以下五种互文关系:(一)原文与仿拟对象的互文关系;(二)译文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三)译文与目的语中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四)译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五)译文与原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的互文关系。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这五种互文关系,译者必须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分析,通过研读原文,找出仿拟对象,然后再对仿拟对象及其翻译进行分析,力求使译文再现原文使用仿拟修辞的神韵与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