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鸿 《现代经济信息》2013,(6):196-197,212
本文依据云南1978-2011年的三次产业统计数据,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云南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三次产业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进程迟缓、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平均产值能力过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2.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总量GDP、非农GDP及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量GDP和非农GDP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弹性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力量,且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促进能力更强。因此,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978年-2007年,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最后通过就业弹性分析了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之间既存在正面效应,又存在负面效应,在不同发展时期其效应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拉动效应均有限,但对城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则相对均衡。因此,实施积极的产业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90~2011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为依据,运用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各个指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认为新疆最有发展潜力且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研究其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征对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从三次产业的宏观角度,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演变特征。得出结论,研究区域内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第二产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视角出发,使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甘肃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产业结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以工业企业代表的第二产业部门;此外,虽然第三产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高于第二产业;而且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接纳就业方面之间存在劳动力转移的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杨同庆  郑爱  石琦 《经济师》2004,(9):294-294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 ,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即时到位的调整 ,产业层次不能得到不断提高 ,其必然结果是经济落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 ,在工业化前期 ,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到工业化后期以后 ,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工业化过程中。由此可见 ,三次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移动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的变化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陕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要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关键是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引发第三产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李贝贝 《时代经贸》2014,(2):274-274,27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所占比例、对经济的拉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开始转型,经济中心也开始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倾斜。本文基于天津市统计数据,通过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行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的天津市服务业。结果表明:天津市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对劳动就业的拉动能力强,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可分解为就业总量、结构、资本效率和劳均资本变化的效应。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本配置结构和效率,发现在1979~1992年经济增长为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增加;在1993~2012期间则依靠资本扩张,就业结构和资本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很低甚至为负。建议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扩大第一产业投资,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强化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率,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  相似文献   

17.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该地区三次产业仍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从而影响其对就业的贡献率。提升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通过地区联动调整第三产业布局,推进服务贸易和外包贸易,发展环境贸易,加快服务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就业贡献率,建立企业、政府间多层次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1.扩大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1)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进入大中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许多限制,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并允许农民落户城市。(2)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目前农村人口转移的基本格局是60%以上到小城镇,不足40%到大中城市,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吸纳作用,为农业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非农收入增加是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3)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特点,据统计,同量资金注入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倍。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第…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随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人口会越来越多;工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人口也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一些产业的衰落而相对过剩,那么,剩余的劳动力人口转向何处呢?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第三产业是一国工业中前期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功力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仅标志一国经济发达的水平,还是平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