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菲尔普斯在承认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存在的情况下在价格和工资粘性假设、自然失业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或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对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形式,这一成果弥补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时间上的限制,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金融市场中的内部交易造成了交易资产信息在内部交易人和外部交易人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交易信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对金融市场中交易资产价格运行和交易者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噪音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并对Kyle模型扩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内部交易者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领域是一个被视为经典理论,它说明了失业和通货膨胀相互替代关系.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本文利用我国90年至05年的相关数据对这两个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失业与通胀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的结论,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6,(9):17-28
本文立足于公众预期的有限理性,将三种适应性学习过程引入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构建刻画通货膨胀非均衡运行机制的动态模型。使用2001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实际数据估计参数的基础上,遴选出合意的学习模型。模拟分析发现:(1)在适应性学习预期下,通货膨胀运行呈现出非均衡特点;(2)降低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在通胀驱动机制中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抑制均衡通胀,通胀惯性的影响力度大于通胀预期;(3)公众预期的理性程度提高有助于降低实际通胀对均衡的偏离度。本文认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应从两方面推进:(1)通过提高公众预期的理性程度降低实际通胀对均衡的偏离;(2)长期内须引导经济收敛于一个合意的低水平均衡通胀。本文建议货币政策应结合制度建设长短配合共同抑制均衡通胀;同时预期管理要规避短视化倾向、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在长期则须提高国民的经济学受教育程度、增强公众对经济状况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5.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的研究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他第一个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均衡失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看法,也为货币(财政)需求管理政策制订提供了全新思路。他还对代际间最优资本积累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性地提出人力资本对技术和产出的作用,对后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对劳动经济学和公共融资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íl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勇 《财经研究》2008,34(6):131-143
文章以1994年前后的价格冲击下人民银行将适应性政策转变为非适应性政策这一事件为背景,考察了公众对政策可信性的变动及其对通胀预期形成方式和菲利普斯曲线稳定性的影响。我们首先在理性预期假定下设定引入政策可信性变量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通过对"产出-物价"曲线的判断,SVAR模型中通胀冲击下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响应函数以及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递归最小二乘法检验,得出我国公众对政策的可信性增加,进而导致其通胀预期形成方式中的前向参照政策信息的成分增加,菲利普斯曲线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如果人民银行试图维持通胀预期形成方式和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就应该保证政策可信性具有稳定性,而且,从长期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的角度来看,人民银行还应不断提高这一政策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尝试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环形曲线模型来解释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情况。探讨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变动的原因,分析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对今后一段内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趋势作出预测,进而提出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路。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失业率被公认为低于真实的失业水平,但这并不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自然失业率的三种数理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与计量统计检验的方法,发现纳入工资刚性的凯恩斯主义NAIRU模型更符合我国实际.利用这个模型,在放宽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和阶段性变化假设的基础上,测量了1978-2007年我国各年的自然失业率.1978年以来,我国自然失业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3年为一个极大点;2003-2007年自然失业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25%、9.09%、13.1%、10.9%、7.15%.另外,我国平均的名义工资刚性度和实际工资刚性度分别为0.873、0.221.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自然失业率是具有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技术进步倾向于减少自然失业率,而这与Pissarides等人在美国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