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地处中西文化交汇要道、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西域绿洲少数民族,在漫长的丝绸古道上,不仅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而且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汇的过程中,在不断吸收、容纳异质、异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强化着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相对的封闭性和绝对的开放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兼容共生的和谐性,富有特色的土著性、民族性,文化形态的多层次性;而多元文化并存、族际文化共享构成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皖江地区从先秦时期起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铜原料来源地,在长期的铜矿开采和加工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而辉煌的青铜文化。出土的青铜文物表明:皖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形制等方面既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又受到群舒文化、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美学风格。具体体现在:轻秀精巧的形制;奇巧生动的造型;意蕴丰富的纹饰;工具的实用质朴美。  相似文献   

3.
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哲学理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它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我们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相同”,只有“和”才有生命,才有发展: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无有和则生阴阳,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世界文化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和”的历史中发展和繁荣,例如:希腊文化吸收了埃及文化,罗马文化又吸收了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又吸收了罗马文化。它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4.
从石峡考古看岭南早期古文化的土著性及多元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是中国古代人文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分区,岭南文化的土著性奠基于遥远的史前时代,史前文化一直保持着土著文化传统的主流地位,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受到多元外来文化的影响.石峡是岭南最典型的古文化遗址,是研究岭南早期古文化土著性与多元文化互动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湖北楚文化专项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清霞  李娟文 《经济地理》2000,20(3):113-116
本文分析了湖北进行楚文化旅游产品专项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论证了开发楚文化旅游应遵循的原则,对湖北楚文化旅游的景区和线路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赵龙 《江南论坛》2002,(10):46-46
千百年来,太伯奔吴的事迹一直在江南民间流传,代代不绝。而太伯奔吴的基本事实,则由太史公非常确凿地记述在《史记》文献中:太伯作为长子,三让王位于其弟季历,偕二弟带族人远走高飞,长途跋涉数千里,直奔当时蛮荒之地的太湖之滨,最后定居梅里,也就是今天我们无锡地界,并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化了土著居民,受到土著族人的拥戴,建立了句吴国,从而也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和古吴文化。  相似文献   

7.
族群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族群体,他们自迁移到此,逐渐适应了藏区高原的地理环境和藏族文化,云南藏区“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回族文化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迪庆藏区不同的地方呈现出同一族群对自己的族群认同“多极化”的特点。和词组群很类似的群体在云南还有大理州白族自治州境内的“白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傣回”。“藏回”、“白回”和“傣回”都是迁居至此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文化相互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当地主流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对这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族群和族群文化认同的研究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吴冠军 《开放时代》2002,(1):81-101
只有在文化民主的制度保障下,多元现代性的合理格局才有望得以真正形成。而当前同文化民主错综交织在一起的重要课题有“同质化”、“本真性”、“文化保存”、“文化交往”等等。本文下半部分拟在“多元的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下对这一系列复杂缠绕的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并尝试进一步分析泰勒与汪晖那种对文化传统片面拥抱的所谓“承认的政治”方案中所存在的诸种严重缺陷与症结。  相似文献   

9.
卢铿 《商周刊》2011,(21):93-93
“新文化地产”之“新”。本质上表现在通过居住的文化进步来实现一种富于时代感的新型人文精神,一种由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建构发展而形成的总体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0.
王瑶 《经济师》2003,(12):175-175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制度。企业文化体系应当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结合模式。比较研究中外企业文化 ,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一切有价值的成果 ,最终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企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陈斌彬 《现代财经》2006,26(2):62-66
美国信托法中的“谨慎投资音规则”是在历经法定投资表和谨慎人规则两个阶段的演进中吸收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而形成的。“谨慎投资者规则”作为受托人的一项法定投资原则,不仅比较契舍当今证券投资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很好地防范了基金管理人对投资权力的滥用,目前已成为越采越多国家规范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主要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对之加以吸收和借鉴,以使我国基金管理人注意义务的内容更为精细化。  相似文献   

12.
广告的希望在于文化,广告掌握了文化就等于掌握了未来。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第八种文化”,它不可能离开所属的民族文化而存在。广告只有服从、吸收、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鲜活的民族语言,透过人类共同的心理表层,打入深藏在人类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对民族文化进行多维观照,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达到诉求目的,唯如此才具有民族性,从而具有世界性。明确这一点,对广告实践很重要,它可以唤起广告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觉醒,指导广告人把现代广告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贺小燕  彭钢  王和林 《时代经贸》2010,(20):198-198
性别分工既具有强制性,打上性别文化标签的所谓“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又具有弹性,受经济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而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呈现出的具体分工变化。本文通过对性差和社会性别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会计行业从业人员性别隔离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代台湾社会发展变迁的讨论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主要观点有“内地化”、“土著化”和“双向型”。分岐的焦点主要在二个方面 ,即对台湾社会转型的前提和标志有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主要是从历史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 ,得出新的观点。本文认为清代台湾转型前的社会与大陆闽粤社会没有质的区别 ,都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在国际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 ,台湾社会既不是向“内地化” ,也不是向“土著化”或“双向型”转型 ,而是逐步转向现代社会。其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经济发展工业化 ,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是太湖流域历史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江南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地区,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了一方文化。这就是太湖“包孕吴越”的文化含义。 源远流长的太湖地区的吴越文化,肇始于新石器时代。在东太湖的草鞋山遗址,发现了6000年至7000年前的稻谷,还有瓦片、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手工制品。在吴县、上海青浦松江一带都发现过距今五、六千年的古井。1987年,江、浙、沪发现了4000年前的象征权力的玉戚,表明那时太湖流域可能已有国家的雏形。太湖流域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摇篮之一。“泰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中原文化对太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有幅射作用。今天常熟虞山的仲雍墓是南北文化汇流的标志。吴国政治家、  相似文献   

16.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先秦时代楚灵王好细腰,楚地女子遂以腰细为美,而楚地“圣巫,尊羽凤”的风尚又渗透到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典舞《楚腰》,正是依据楚文化的特的历史背景,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先秦楚地神奇的巫女神韵和秀丽淳朴的舞风。  相似文献   

17.
石军 《江南论坛》2008,(3):25-26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几年,大家对倒下的民营企业应该记忆犹新:“巨人”倒下、“三株”枯萎、“飞龙”落地、“标王”折翅、“小霸王”别姬……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原因之一是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民营企业主没有注重人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跟不上快速前进的时代脚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构造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及家庭利益的声誉往往高于其它组织形式。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一种难以普通化的特殊信任。“家文化”在中国家族企业形成过程中作为非正式的约束对其正式制度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经济处于转轨的背景下,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也必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适当吸收外部企业文化为方向的。  相似文献   

19.
朱丽霞 《经济师》2006,(2):32-3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作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精髓之一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利用“和而不同”精神,处理好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熊元斌  王娟 《经济管理》2004,(24):60-66
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关系”,它追求的目标是顾客关系的长期化,并通过这种“关系”所形成的“关系资本”而从“关系顾客”那里获得长期回报。但事实上,“关系资本”的形成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它不一定能使“关系顾客”保持忠诚,’尤其是在一个缺乏诚信文化环境的非信用社会,关系的建立要冒很大的风险,关系的维持也很难长久保持。所以,关系营销在应用与实践上缺乏经济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因而目前它尚不能取代传统营销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