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国超  盘宇章 《金融研究》2019,463(1):35-53
仅依赖法律等正式制度无法确保金融或经济的长期发展,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鉴于此,本文研究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在债券市场中的价值。研究发现,信任不仅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还有助于降低债券信用利差。同时,利用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还发现,失信及失信程度的增加会降低债券信用评级,提高债券信用利差。此外,本文还利用路径分析法发现,信任不仅会直接影响债券评级和定价,还会通过提升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间接地发挥作用,即不仅投资者主观上更愿相信高信任度地区的企业,客观上这些企业也的确更为可信。进一步地,信任对债券评级和定价的积极作用在国有企业、金融业更发达地区的企业以及发债次数更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即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重复博弈机会越多,信任的价值也越大。本文研究结论提醒政府在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时,应着重加强对信任这种地区乃至国家公共品的培育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银行间及沪深两市交易所发行的170只绿色债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发行方式、绿色政策支持力度、第三方绿色认证、发债主体的财务状况对绿色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募绿色债券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绿色政策支持是影响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第三方绿色认证的存在对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没有显著影响,发债主体的财务状况不是影响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Ⅰ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Ⅱ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微观层面拓展到宏观层面,对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宏观因素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Lasso方法进行回归,从众多控制变量中选出合适的控制变量,实现高维控制变量的降维处理,改善多个控制变量导致回归结果失真的问题,提升结果的可靠性;并对东、中、西三个地区和是否有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宏观因素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汇率显著正相关,与地区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著负相关。第二,东部地区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地区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场利率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地区GDP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地区GDP有显著关系。第三,对于有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宏观因素无显著相关;没有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场利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7年至2013年发行的3370只信用债为样本,从债券特征、市场状况和承销商声誉角度探讨了影响信用债发行利差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当前信用债评级普遍偏高的情况下,信用评级仍对债券的发行利差有较强解释力.信用债的发行规模越大,发行期限越短,其发行利差越低.企业选择在市场状况比较平稳时发行债券,有利于降低发行利差.在当前情况下,承销商声誉对信用债发行利差的解释力还比较弱.  相似文献   

6.
在信用债绝对收益率低、风险偏好回落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可以在私募债市场上挖掘机会.相较于公募债券,私募债券因为流动性差和信用风险高,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风险溢价.通过计算主体点差对主体的私募利差进行分析发现,受债券信用评级、品种和发债主体所有制属性影响,私募利差分布呈现出正偏态和聚集性;私募利差的时间序列非连续,可能与中债估值调整有关.由于私募利差序列波动较小,投资者可以利用私募利差对私募债进行定价,作为制定私募债交易策略的基准.  相似文献   

7.
强化投资者保护是新《证券法》的立法核心。本文基于新《证券法》审议通过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法治建设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证券法》审议通过显著降低了公司债信用利差。进一步分析发现,提升债券流动性与降低债务违约风险是主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从债券特征看,当债券融资依赖度高、债券契约条款少、承销商声誉差时,法治建设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更强;从公司层面看,这一影响在投资者交易意愿低、投资者保护力度弱、信息披露质量差以及违法违规风险高的公司中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债券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债券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和信用利差两部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反而会降低我国债券利差,具体的,增大了流动性利差,但降低了信用利差。不确定环境下,债券投资者,一方面更倾向持仓“观望”获得票息收益,使债券流动性变差;另一方面又“有限关注”于公共信息,而忽略微观个体的异质性风险,且出于政策托底的惯性思维,对政策利好报以“期待”,导致债券信用利差减小。该效应在熊市时,以及对国企债券更显著,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会滞后释放。  相似文献   

9.
王禹  陆嘉玮  赵洵 《会计研究》2023,(1):135-148
中国债券市场俨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债券有效定价对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风险对冲视角,考察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简称“董责险”)对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认购董责险能够有效降低债券发行定价,通过工具变量法等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路径检验表明,认购董责险提高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债券发行定价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权力较大、投资者保护较差或财务风险较高时,董责险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更强;认购董责险后,债权人减少了公司治理类企业契约条款的使用,但会设置更多的投融资类和期权类契约条款限制企业风险战略行为,保护自身权益;此外,认购董责险的公司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更高、债券期限更长。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了解董责险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全面推广董责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如何提高公司债券信用评级、降低债券发行定价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正>信用作为债券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债券的发行及定价,随着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信用评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债券发行效率,降低了债券交易风险,同时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了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用评级无论是对于发行者还是投资者都存在着重大利好,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信用评级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对当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影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格的模型外生因素,并基于信用利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标的主体财务杠杆率的变动、公司股权的波动率、标的债券的久期,以及标的主体的总资产规模均对债券的信用利差有显著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格。一个重要发现是,与经典的信用风险结构化模型的解释相左,中国市场上的债券久期与其信用利差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合理解释是,此现象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行审批机制有关,在中国市场,信用评级高、还债能力强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  相似文献   

12.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金融研究》2017,441(3):130-144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近期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评级质量是评级机构的立身之本,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判断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建立健全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谇级间接一致性检验问题,从利差检验法着手,对853个信用债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并引入先验对比检验和趋势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信用等级对应的债券利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信用利差与信用等级呈...  相似文献   

14.
信用利差通常指同期限的信用债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值。早期的研究把信用利差单纯地解释为信用债违约风险的补偿,并通过信用利差的变化推断企业违约概率的大小。不过后来的研究发现,信用利差实际上大大高于违约损失,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对于信用利差的解释方式。从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有些财务状况更好的企业反而需要承受更高的信用利差,而即使是相同评级的债券,信用利差的差距也可能相当之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市场信号,金融认证机制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有关发行人的私人信息,有助于缓解债券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信用评级认证、承销商认证和第三方担保认证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认证对城投债发行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信用评级认证、承销商认证和第三方担保认证效果良好,能够降低城投债的发行利率;第二,城投债行政级别越高,金融认证效果越好;城投债行政级别越低,银行主承的效果越好;发行期限越长,信用评级认证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陈关亭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1,488(2):94-113
本文揭示了多重信用评级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信用认证机制,排除了“信用评级购买”假说对于多重评级动机的解释,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不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在多重信用评级中,相对于评级机构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兼有“投资者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此外,当多重信用评级的评级意见不一致时,平均评级的信息含量最高,即综合不同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比任何单一信用评级更加具有信息含量。本研究为我国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完善多元化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并提示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多重信用评级向市场传递更多和更具效度的评级信息,以弥补单一信用评级的信息不足和评级结果失准,减少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7.
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防范债券信用风险是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升企业违约风险和提升发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两条途径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债券、国有企业债券及有担保债券,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债券、非国有企业债券及无担保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数据,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及国内银行如何运用信用评级进行风险管理。结果发现,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均对债券市场有显著影响,但债券评级比主体评级作用更显著,后者对前者起补充作用,当债券评级不足以刻画债券质量时,主体评级作用更加凸显;另外,信用评级在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由于投资者吸收了债券发行后市场的新信息而减少了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因而在交易市场中信用评级的影响力低于发行市场。因此,银行应全面利用各种评级信息,并且结合被评级资产所处市场来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1—2018年在沪深交易所发生过交易的债券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尤其显著降低了民企债和非上市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越显著;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债券违约频频"爆雷"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弱市场整体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文章以2012—2022年上交所及深交所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为研究样本,从外部信息披露的角度,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分析师关注度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和分析师关注度能显著降低债券的信用利差,媒体报道通过分析师关注度来间接影响债券信用利差,随着分析师关注度的提高,媒体报道对债券信用利差的负向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