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面向"十二五"规划,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交流各单位对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考虑,以及在"十二五"有关规划研制过程中,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迎接"十二五",人文—经济地理学要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作为学科发展的理论方向,以国家需求及国际趋势为学科发展方针,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革新研究方法。充分发挥人文—经济地理学战略咨询作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交具有影响力的咨询研究和咨询报告,抓住机遇,使人文—经济地理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文章根据韩国前中央政府高级咨询顾问就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对本刊主编访谈的记录成稿。访谈反映出以下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受到关注:①中国空间管制的走向、问题与主体功能区规划;②合理城市化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问题;③区域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国家的区域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和对外开放;⑤国家竞争力问题。访谈给出了经济地理的研究看法和初步阐释,对加强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推动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新路径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23-34
区域新路径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对该主题的认识先后经历区域机会窗口理论、路径依赖与路径分支理论,随后发展出对不同类型区域的新路径发展的不同机制的区分。但到目前为止较少对该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文章对演化经济地理学中有关新路径发展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总结,认为当前建立在内源性和企业驱动的路径发展过程的研究框架过于狭隘,难以涵盖完整的演化过程并较好地解释实践问题。随着对区域新路径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出现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关系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转型研究、社会期望学等领域相关理论的优势并融合的趋势。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框架的局限性,文章提出未来应从多尺度环境中注重多主体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将未来期望纳入研究框架以及关注路径间关系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以加深对区域内新路径如何出现的更广泛理解。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7.
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鲍超  方创琳 《经济地理》2006,26(2):177-180,198
区域规划向来是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十一五”规划工作中,区域规划将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文章重新审视了区域规划对综合性的要求,并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分析了当前区域规划编制中的四大弊端,即规划阵容中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才居多,跨学科人才较少;规划目标重经济增长和近期利益,轻综合效益和长远协调;规划背景重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历史的罗列,少分析,综而不合;规划内容重规划方案本身,轻综合协调和区域管治。在此基础上,认为新时期区域规划应该走出对“综合性”认识的误区;针对规划病理,厉行对症下药;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培养复合型区域规划人才。通过标本兼治,以达到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综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条件、生产部门与地域结构特点以及生产的地域体系。所研究的区域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洲、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省、一个县。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区内发展条件的经济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特点;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生产地域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分;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等。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大多结合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划、流域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环境效应内在机制研究和经济活动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由此,福建迎来了新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大背景下,总体上把握福建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思考与探讨福建在此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向对发展两岸关系、整合两岸经济资源、发挥福建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提出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可能和条件,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不同功能区,形成区域合理发展的格局,对促进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对税收制度包括地方税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区域型地方税体系的基本前提条件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南通港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雄居长江三角洲洲头,独特的优越区位,使其在上海与江苏省沿海经济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对南通“十一五”期间港口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发展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佳  肖海峰 《技术经济》2010,29(4):73-76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算了"八五"至"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对"十一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八五"时期的43.34%上升到"十五"时期的50.79%,并有望在"十一五"时期达到53%以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按照该要求,作为生态补偿主要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应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基于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环境友好型城市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电力行业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运用2000~201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基于环境波特假说,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方法实证检验了"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对电力行业绿色技术的影响。结论证实,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显著促进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初期,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投入和产出均大幅提升。运用以产出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该时期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效率,观测13年间基础研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投影值分析“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合理性,挖掘其创新效率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助力我国基础研究良性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五年规划对“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十二五”和“十三五”初期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数量比例较高,高端人才引进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性成果成为优化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