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位论与产业、城市和区域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位论(Location Theory)或称区位经济学、地理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从科学的横向关系来看,在经济学同地理学之间,发展了一系列交叉学科,主要是空间(或地理)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就科学的纵向层次而言,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是应用理论学科,两者均为国民经济中的规划、计划、设计等应用学科服务,又要接受经济学和地理学共有的基础理论作指导。这里所指的基础理论就是区位论。可见,区位论是一个典型的边缘理论学科,也可以说,它既属于经济学,也属于地理学。  相似文献   

3.
毛剑峰 《生产力研究》2006,(12):69-70,115
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地理学虽然有别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但它们在分析方法上是相容相洽的,因此,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为区域金融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
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世银博士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是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一本有分量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在吸收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华友 《经济地理》2005,25(6):753-756,760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1,(6):881-887
沿公司地理、农户地理和小尺度研究三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增长空间轨迹、公司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农户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小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地块角度研究人地系统、专业村与环境关系以及从点位角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抓住经济地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单元和组成结构,探索地理过程以及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沿着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可望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研究思维方式和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不同,有些国家可以形成富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解释,基于地理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强调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可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研究中重视学科的地理学属性,重视国家需求导向,重视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重视人地和谐。对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凝聚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国外经济地理学重大理论思潮下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变化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外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研究团队、学术机构及热点关键词演变特征,并对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述评。研究发现:(1)新古典经济地理、新区域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的演化和关系转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为环境经济地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分析思路。(2)从2004年开始,国外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以Bridge G、Gibbs D、Bailey I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为环境经济地理的发展起到重大引领作用。(3)伴随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监管的刚性化,资源环境问题由经济地理学的外围逐渐上升为影响经济活动空间逻辑的内在因素。追求环境可持续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开始被大量应用于研究环境问题。(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网络资源环境效应和区域绿色发展路径等研究主题。相比之下,未来需着力于建设我国环境经济地理优秀研究团队,及时把握相关研究的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准确定位困扰绿色发展的“卡脖子”环境问题,拓展研究主题,推动我...  相似文献   

10.
朱传耿 《经济师》2001,(3):11-13
文章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普遍规律进行了探讨 ,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区际、区内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 ,以及区域 (区际、区内 )经济运行规律的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边缘学科。空间不平衡性、阶段性和人地互动性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学是与经济地理学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经济地理逐步演化而来的,区域经济学不断地吸收当代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加强与深化其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走向体系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日益规范的空间分析经济学;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学将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作为基础,形成研究内容的综合化、具体化和微观化以及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和计量化,并以“问题区域”为新的研究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学对空间的关注,经济地理学课程除了在地理学开设外,许多高校的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开始讲授这门课程.空间思维的形成是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比、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框架和研究主题来阐明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应贯穿的地理思维模式,让学生形成空间感知、空间思维,并形成观察和解释经济地理格局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雨  张京祥 《经济地理》2022,42(1):28-36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4.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5.
樊杰  周侃  陈东 《经济地理》2013,33(1):1-8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6.
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经济系统因素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特定空间上找到它的“影子”,这种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就产生了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ics)。区域经济理论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区域经济理论的贡献与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作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1、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中权 《经济地理》2000,20(3):9-12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地理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它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本文试图对这一学科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侯凌 《经济评论》2005,(3):127-128
在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来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不断聚集、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目前 ,有许多研究文献表明 ,在宏观水平上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伴而行的。① 然而 ,不幸的是 ,长期以来 ,诸如城市化之类有关经济活动空间和区位问题的研究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传统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是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等问题 ,视而不见“何地”问题。②不过 ,在最近十多年里 ,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城市化和区位问题的研究文献正在日益增加 ,形成新一轮研究城市经济和空间经…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20年来,新经济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它将空间概念纳入主流分析框架中,利用中心-外围模型研究集聚与分散的问题。比较而言,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更多从区位理论角度,讨论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增长等话题。新经济地理学从一般均衡分析出发,弥补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缺点。因此,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基础上,当前的区域经济研究多从实证角度讨论地区经济增长。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更关注在改革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内生增长动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