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扩内需的重要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市,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形势不容乐观。拟对重庆市现行节能减排政策传导机制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推动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重庆市促进节能减排以实施命令控制型政策和排污收费政策为主,市场化手段仍不成熟,如排污权交易活跃度低、相关税收政策缺失等。基于这些问题,结合西方国家经验与重庆市资源环境市场特点,提出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加快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凌 《经济研究导刊》2010,(19):122-123
呼伦贝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是中国重要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呼伦贝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略、外部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实施,以有效地解决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使呼伦贝尔市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我国主要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森工林区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营发展方式成为必由之路.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明确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要向绿色经济结构模式进行转型,并提出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带岭林业实验局在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带岭局始终围绕“以林为本、采育结合、分类经营、管护并举”的总体思路,以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目标,以试验为特色,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保障,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突出”,探索出一条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再生型(能源矿产)资源型城镇层面上,对可再生型资源型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从资源型区域问题的发生尺度、资源型区域的脆弱性、国家资源型区域政策效力等方面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研究中尺度下降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认为林业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问题具有"过渡时期"性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度过"过渡时期"。从林业资源型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了林业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路径,认为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式,产业转型或保育基地模式适于具有特定条件的林业资源型城镇。  相似文献   

6.
森林工业企业以其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独树一帜。从19世纪40年代成立至今,为社会主义早期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穆棱林业局1948年建局,是一个以木材产销为主,林产工业与多种经营为辅的国家二级大型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资源日渐枯竭,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木材产量逐年调减。企业面临着政策与发展、环保与经济、保守与转型、主营与辅业的多重两难境地。林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森林认证体系的建设。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同年9月温家宝总理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我局推进林业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亮 《发展研究》2012,(4):44-46
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正在由弹性约束向刚性约束转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具体应该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着力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构建绿色经济产业体系;提高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深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培育绿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业成为世界的新潮和发展方向时,把生态旅游培育成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林区产业体系。对生态旅游和发展林区经济进行有益探索。讨论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提出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两个角度解释了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必要性。重点分析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形式、集群升级的途径。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即在资源察赋和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以自组织和创新为驱动力,有效实施升级与转型。根据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本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林改"目标明确、领导重视、措施到位,起步晚、进度快,群众热情高、发展势头好。"林改"有利于广西林业经济发挥比较优势、消除发展障碍、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激发农民林业生产积极性。"林改"为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林下经济已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实施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动态能力。现阶段,我国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甚至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结合林业企业具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立了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模型,探讨了林业政策支持、资源环境容量、人力资本投入、市场对接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逻辑关系,并对如何提升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丽荣  朱振锋 《经济师》2014,(12):189-190
文章选取了黑龙江森工总局4个林管局下属40个林业局2003年—2012年的微观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黑龙江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定量分析了林业政策、林区经济、自然因素三个潜变量及其观察变量对森林碳汇量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和自然状况这三类外因潜变量对森林碳汇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自然状况对森林碳汇影响最大,其次是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对森林碳汇影响成效较小。最后结合各观察变量对其潜变量的影响数据,提出三个提高森林碳汇量的建议:合理扩大区域内有林地面积,并提高森林蓄积量;进一步实施积极的林业保护、建设政策;逐年摆脱林区对林业的依赖,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林业的资源可持续属性,使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有别于其他类型资源枯竭城市。文章描述了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从生态功能约束、地理区位障碍、工业化城市化空间缺乏、社会发展成本高昂和体制机制约束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其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进一步,针对转型面临的困境与障碍,从建立林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实体工业经济和优化林区人口布局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机制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伊春市是以森林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最大的林区之一,经过50年的超负荷开发,已面临“林竭城衰”的困境。保护好森林,发展区域经济,实现林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好接续产业。国家已把伊春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文章在分析伊春市经济转型的结构性障碍、特有主导资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损益评价、接续产业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了伊春市新时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线路图。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林业建设的经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庭珠 《当代经济》2009,(15):98-99
本文概括阐述了林业的基本功能,以河南省林业资源状况为基础,着重研究分析了河南省林业建设显著的经济功能,对于科学认识林业、加快林业发展、全面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括阐述了林业的基本功能,以黑龙江省林业资源状况为基础,着重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林业建设显著的经济功能,对于科学认识林业、加快林业发展、全面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阳向军 《经济师》2006,(4):261-26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我国应加快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的政策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贯通于企业、区域、产业、社会等各个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伊春北部林业现状,提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方法及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经营和绿色经济,民有林发展等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特点,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条件进行总结评价是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前提。以北京重要生态涵养区密云为例,构建密云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构建评价模型,从经济效益维度、社会效益维度、资源环境维度和政策支撑维度对密云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密云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找出绿色经济发展和转换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长效协作机制、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绿色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绿色产业转型模式四个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建立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具有促进域内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要作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达成了绿色金融发展共识,开展初步的绿色金融合作,建立了相关政策沟通机制,为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依托现有的多边或双边合作机制探索和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市场合作机制及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