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形象是指区域内外公众对区域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良好的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一笔无形资产,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区域软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形象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全新的研究领域,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思维。目前,更多的涉及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研究,而关于区域形象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笔者试图结合徐州市的具体实例,初步探讨区域形象设计研究的一般构架。  相似文献   

2.
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探讨了区域形象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分析了区域形象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区域理念识别系统、区域行为识别系统和区域视觉识别系统的意义。总结了由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的区域总体形象评价体系。提出了区域形象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指出区域系统是较企业更为复杂的系统.区域形象设计除要吸取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方法外.还应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乐  范斐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27-129
安阳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的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阳的总体形象。塑造安阳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安阳的社会文明和进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安阳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和定位,提出塑造安阳旅游形象的基本思路,并梳理出安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英 《经济师》2004,(7):113-114
由于旅游形象模糊或形象设计不当 ,旅游地很容易陷入形象遮蔽的怪圈。文章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指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全新形象定位是摆脱形象遮蔽的惟一出路 ,并通过对金佛山文脉的分析 ,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构建了金佛山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TIS的我国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引入TI(S旅游形象系统)这一现代旅游形象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从理念基础(MI)、行为准则(BI)、视觉形象(VI)、听觉形象(HI)和风情识别(FI)五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与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研究是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开发和经营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柞水县是陕西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研究其旅游形象设计,对于西安旅游目的地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阐述柞水县区位和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旅游形象识别,构建了包括理念基础、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和产品形象等在内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市场营销的调研、分析、预测与营销推广工作,但尚未形成一个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笔者借助参加吉林省和常州市旅游规划的条件,对旅游市场体系的分析与规划进行了程序性和模式化探析。旅游市场体系模式包括市场的表层和里层:表层研究指已有市场状态的调查、分析和预测,它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走向和规模的基础数据;里层研究指旅游形象设计和目的地整体营销,它是在市场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地方性和客源市场的潜在特征,设计旅游区形象,并进行有目的的整体营销推广,以达到更多旅游者前往的目的。文章的研究旨在能为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铱格 《城市建设》2011,(1):238-238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行旅游地形象策划和推广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解读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将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环境要素分为城市实体要素及城市空间要素两个部分,将其逐一分析。并提出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应基于城市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长株潭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分析构建长株潭旅游经济圈,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对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进一步提出长株潭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企业形象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经济师》2006,(5):162-163
现在的市场竞争,首先是形象的竞争。推行企业形象设计,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战略。为统一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力,使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一面,企业就必须进行其形象管理和形象设计。文章主要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塑造一体化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2.
G-政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霞 《经济地理》2002,22(6):720-723
政府使用的信息占整个国家或地方有效信息的85%以上,而这些信息的85%和空间定位有关,即政府使用的信息的72%与空间有关。因此以空间信息存储、分析和处理为核心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政府结合是必然趋势。因特网上的应用使GIS变得更强在和广泛,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政府的概念,并从面向商业的政府、面向公众的政府和面向政府的政府三个方面对G-政府进行了论述,同时对G-政府实现的关键技术做了简单介绍。G-政府的应用,证明了GIS和因特网是促进政府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G-政府的实现对于政府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重庆市建立标定地价体系的科学实践.提出城镇标准地块空间定位的技术途径为:从分析土地级别内各定级单元土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或房地产市场价格空间分布规律入手,采用定级单元总分平衡法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平衡法确定标准单元,依据功能特征评价成果将标准地块定位。  相似文献   

14.
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梁留科  曹新向  孙淑英 《经济地理》2004,24(1):115-118,123
会展旅游正在迅猛发展,它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很强的联动—倍增效应以及专题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河南省的会展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商贸发达等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只要采取得力措施,河南会展旅游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相似文献   

15.
南阳衙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新留 《经济地理》2011,31(1):166-169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衙署文化旅游已渐成气候,成为一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为例探讨衙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指出,合理利用这些衙署标本,打造精品衙署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是进一步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需要,也是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典型单位———国有农场所固有的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单位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场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农场所属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文章由揭示农场单位制日益显性化、深层次的矛盾入手,归纳总结了我国各地农场属地化的经验模式,并以上海市郊部分农场为例,在上海市郊农场政企分设、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行政区划调整入手,对新世纪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德国马克是欧元出现前全球第二大国际货币,但其国际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受到货币当局的限制。本文通过挖掘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的内在原因,得出其主要因素包括德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价值对内稳定这一货币政策目标的维护,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保护,德国长期实行的资本管制以及德国特殊产业结构下金融业发展的极端落后等。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发展条件及推出时机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分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分类法与多变量分析法,对中国西部的79个河谷型城市职能进行了分类。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九小类。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发现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60%为综合型城市,并且专业化城市也主要为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河谷型城市职能在半个世纪内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