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范静 《理论观察》2011,(4):95-96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城镇化时指出:“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城镇化不仅是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在我国实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将有更大规模的转移,“劳动力流动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对于我国经济将带来何种深层次的影响,7”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在国家宏观整体层面展开,本文将视角着眼于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技工荒”现象透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守宝 《乡镇经济》2006,(10):45-47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和技工短缺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从“技工荒”现象的出现,透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矛盾,分析“技工荒”现象产生的体制性因素,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解决当前我国技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蓬 《乡镇经济》2008,24(11):8-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计划,合理采取措施,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应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从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土地制度和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入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畅转移提供良好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曦 《魅力中国》2009,(19):65-65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大环境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这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涌入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调查背景 当前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现代化过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农民有经营自主权,城市有用工需求,一旦阻碍劳动力流动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劳动力大转移也就势如潮涌。以农民工这种形态作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过渡方式对我们来说有某种必然性。社会实践队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农民工发财致富梦”为主题奔赴宜昌,展开调查。通过为期一周的走访、座谈、互动活动等方式了解了宜昌市以点军区、当阳市为例的农户经济生活状况。着重于农村向城镇化转型中暴露出的消费形式单一、理财存在缺陷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理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原因,利用托达罗模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笔者由此提出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友 《特区经济》2010,(10):155-1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张燕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4):90-94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顺畅,制度因素是其主要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宏观调控法规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白燕 《改革与战略》2010,26(5):123-126,164
农村劳动力“反梯度”流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从流向看,它有悖于劳动力由乡一城、由落后地区一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文章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疆采棉工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研究分析采棉工理性的流动决策行为以及基本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与动力因由:基于低碳农业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理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李琼英  张金明 《乡镇经济》2009,25(10):62-65
安徽省“未富先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使其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特殊问题。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基于安徽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文章在对安徽省目前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三种养老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舒燕  黎东生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34-13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提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培 《特区经济》2009,(6):191-192
国务院32号文件提出促进新疆农民增收、改善民生是当前新疆经济工作的重点。现实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本文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转移理念,尊重市场机制和转移规律,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大力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等市场主体对劳动力转移的共同作用,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培训来提高农民的实践技能,提升劳动力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綦江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质量,依托资源优势尽最大可能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加强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指导等对策,以有效解决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