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2007年1月4日至2010年9月30日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序列应用正态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下的GARCH族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序列杠杆效应不明确,拆借利率的分布对模型拟合结果影响较大.GED分布较正态分布和t分布能更好的拟合SHIBOR拆借利率序列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境外逐渐形成了人民币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本文采用MVGARCH模型,在学术界首次研究了上海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与香港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CNY HIBOR)的联动关系。发现SHIBOR对CNY HIBOR表现出明显的均值溢出效应,但CNY HIBOR对SHIBOR的影响不明显;上海市场与香港市场之间只有少量的利率对(Interest Rate Pair)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期限较短的利率对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大的态势,但是波动性也在增强。各期限人民币利率对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在2013年6月的银行间"钱荒"时期都有显著的增大。对于由共同报价银行报出的SHIBOR-CNY HIBOR利率对,均值溢出效应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与SHIBOR-CNY HIBOR的计算结论类似,但是波动溢出效应更强。根据上述结论,就如何避免离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对在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的单向溢出效应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一、SHIBOR产生的相关背景2007年1月4日,我国正式发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SHIBOR),它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它的推出将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     
一、SHIBOR推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存在多种利率,包括债券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短期国债利率、短期融资券利率、商业票据利率等,但是缺乏真正市场化的基准利率。近年来央行一直在努力构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1996年开始推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即CHIBOR。2004年10月,银行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债券7天回购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参考指标。2006年3月,同业拆借中心又对外发布了期限为隔夜和7天的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  相似文献   

5.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推出是央行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尝试。本文对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决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和同业拆借利率与其他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后,建立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的决定模型,同时研究了这些主要经济变量对我国同业拆借利率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对确定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育程度,完善我国货币市场乃至金融体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基准利率体系的市场代表性、定价基础性、波动合理性、政策可控性和经济相关性五个基本属性出发,对我国基准利率体系的现状,特别是SHIBOR在其中的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现阶段SHIBOR、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都无法单独承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重任。货币市场实际的基准利率是由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混合组成的:SHIBOR、债券回购利率,构成了基准利率短端的核心;而同业拆借利率和存贷款管制利率则构成了基准利率的长端。在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中,1周的SHIBOR和2周的债券回购利率最有可能成为央行调控的目标基准利率。其中,1周的SHIBOR虽然政策可控性和经济相关性较强,但报价的非理性程度较高;而2周的债券回购利率虽然报价理性较强,但可控性和相关性都很差。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实行适度从紧信贷政策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用场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的规模迅速膨胀,今年上半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大幅波动,出现一些亟待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规避国家宏观政策的表外融资形式。  相似文献   

9.
陈思婧 《时代金融》2013,(18):147-148
央行在2007年1月4日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表现更为突出。本文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收益率统计特征进行正态分布、平稳性、自相关检验,采用GARCH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SHIBOR具有不服从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厚尾性和负偏度特性,以及波动的非对称性。最后本文对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期限结构SHIBOR的基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SHIBOR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推出以来,关于SHIBOR是否充当基准利率的讨论就从未间断。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基准利率的四个属性为标准,通过检验不同期限结构SHIBOR的基准性,试图确定SHIBOR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合理性,并寻求适合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SHIBOR的具体期限结构。检验的结果显示,从基础性、相关性和系统稳定性看,SHIBOR优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SHIBOR作为我国基准利率更具有合理性;比较不同期限结构SHIBOR的基准性,短期SHIBOR中隔夜SHIBOR的基准属性最强,而中期SHIBOR还没有完全发挥基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培育一个权威的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中的定价基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也是完善宏观价格调控的必然要求.受制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基准利率呈现多元化,形成一年期存款利率、国债回购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多种基准并存的格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高调推出,标志着其将成为我国基准利率的目标选择.而作为一个依靠行政手段推出的目标基准利率雏形,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要想像发达国家那样真正承担起基准利率的全部功能,仍需要从其形成机制、传导机制以及运行环境多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一)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1995年11月,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自1996年1月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5月底开始,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这场持续月余的"钱荒",是中国银行业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事件。自5月底开始,衡量银行间拆借成本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就开始出现收益曲线倒挂。5月31日隔夜利率升至4.50%,超出了SHIBOR一年期利率4.40%,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端倪初现。之后银行间流动性压力日益加大,6月7日隔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新变化与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下,同业拆借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格局,生成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统一的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市场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同业拆借行为逐步规范。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业拆借市场在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利率是货币资金使用价格的衡量工具,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结果。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其中同业拆借市场是主要的市场、它作为银行间调剂头寸的市场,不仅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最能体现货币市场的特点,是货币政策能顺畅传导的重要条件,而且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其它货币市场的价格都会反映到同业拆借市场上来。正是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具有这些特征,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是从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放松利率管制,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志勇 《上海金融》2003,(11):30-3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最早的市场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各期限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与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关系以及同业拆借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各期限利率结构已渐近合理,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联系也较为密切。(2)从基准利率到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传递还有个时间过程(滞后5个月左右),这说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效率还有待提高。(3)货币供应量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同业拆借市场的行为主体、监管主体出发,分析并检验同业拆借市场的三种行为效应———旬相关效应、收益非对称效应、月内与月份效应。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旬相关效应,由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引起,随同业业务多元化而减弱;同业拆借利率收益存在非对称效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邮储银行拥有资金优势,可从同业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月内效应与月份效应,存贷比的时点考核导致下半月同业拆借利率较高,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与回收、银行信贷投放等导致同业拆借利率的月份效应。结合行为效应,本文从宏微观审慎管理角度,对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伟 《福建金融》2006,(8):16-18
本文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代表,分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对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拆借利率与贷款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从短期看,拆借利率与当期贷款利率、滞后一期的拆借利率、滞后一期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成正比,与滞后一期的存款利率成反比,最后探讨了该模型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曹伟 《新金融》1998,(12):22-23
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同业拆借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从而标志着我国资金拆借业务开始步入法制轨道。到87年底,全国同业拆借融资总量达2000多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多层次的融资网络。1990年,中央银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规范同业拆借活动,又制订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对同业拆借对象、双方承担责任、拆借用途及利率、期限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明确指出:同业拆借是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子市场之一,市场化的同业拆借利率能及时灵敏地反映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是市场上其他利率波动的重要参照与金融资产定价的重要基础。本文收集了1998-2003年、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再对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