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班木经》 ,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式鲁班经匠家镜》(以下简称《木经》) ,其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原文如下 :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木经》中的文字 ,均无标点。李俨先生在他所著《中国数学大纲》(下册 ,1 958年版 )第 3 1 8页中 ,经他标点后《木经》的“算盘式”全文如下 :“一尺二寸长 ,四寸二分大 ,框六分厚 ,九分大 ,起碗底 ,线上二寸 (子 ) ,一寸一分 ;下 (线 )下五寸 (子 ) ,三寸一分。长短大小 ,看子而做”。以后钱宝琮先生等对李俨先生上述的…  相似文献   

2.
《鲁班木经》有明刻复印本和清重校石印本。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雕 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下署: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局匠所把总章严同集南京御匠司司承周言校正“算盘式”原文无标点如下: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李俨先生是最早发现《鲁班木经》中算盘式,他在《中国数学大纲》下册318至319页写道: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寸(子),一寸一分,下(线)下五寸(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  相似文献   

3.
筹算的乘除     
筹算的最早记载是史记封禅书 :“黄帝得宝鼎神策 ,于是迎日推策。”神策是神蓍 ,计算与占卜共用。汉方言 :“木细枝为策。”计算与鞭策共用。筹字发生较晚 ,起自殷商投壶。投壶所投的矢、纪胜所用的马都叫筹。演化到计算工具叫筹。老子 ,“善算不用筹策。”说到筹、策并用于计算。西汉律历志 :其算法用竹 ,径一分 ,长六寸 ,二百七十一枚 ,成六觚 ,为一握。东汉徐岳数术记遗 :“隶首注数 ,乃有多种 ,”其一积算 ,就是当时的常规筹算 ,长四寸 ,方三分。隋书律历志 :竹筹长三寸 ,方二分 ,贮以六觚、方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都有乘、除、开方等…  相似文献   

4.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  相似文献   

5.
石俊志 《金融博览》2011,(13):36-37
秦半两及汉五铼是古代青铜钱币的典型代表,它们流通的时代与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交相辉映。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圆绕秦半两及汉五铢,介绍其演进脉络中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转折,用以凭吊和纪念我们的先人,并帮助读者了解古老的中国在一段浩荡的历史中呈现的经济“面容”。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圜币主要流通于秦国以及与秦相邻的韩国、魏国的一些地区。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颁行“初行钱”,为圜币的流行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到秦始皇时代,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诞生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之后,秦半两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伴随着秦始皇一系列强化统一的政策措施,迅速成为通行于神州大地的货币。  相似文献   

7.
国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农业社会,不论“以末致富”还是“以武一切”,最终都是“用本守之”、“用本持之”(语出《史记.货殖列传》),这里的“本”就是农业、土地。由此可见,中国老亓姓的购地、购房情节根深蒂固。除了传统的直接购买房产的方式之外,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和房地产基金分享房地产项目回报也在最近两年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8.
历时1个半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日前结束。截至15日18日寸,已在中国人大网上征集到意见68027条。《草案》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金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就是说公务员或机关不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将为他们单独制定另一套相关的“规定”。(2月19日《上海商报》)  相似文献   

9.
青铜铸造的半两和两甾钱,都是战国晚期秦用于商贸流通的货币,每甾六铢,两甾12铢与秦半两计量等同。在秦统一六国后。便退出了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10.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自、或赤。”“金有三等,黄金为上,自金为中,赤金为下。”《集解》引《汉书音义》指出:“自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以上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汉以前,古人已用白银充当货币进行交易.并称银为白金,意指白色的金属,银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1.
“会计”一词小考林春增大家都知道,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或担任这项工作的人叫“会计”。可是,“会计”一词是怎样得名的?为什么“会计”的“会”字读作KUAl而不读HUl呢?“会计”这个名词起源很早。据《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  相似文献   

12.
王兵  天呈 《上海财税》2001,(11):56-56
周生是周姓“大学生”的简称,他在大学求学期间,每年寒暑假都要到社会上打工挣点钱,一则可以使自己的手头宽裕些,二则长点见识为今后就业做准备。在站柜台和上门推销的一段经历中,的确令他大开眼界,什么让利销售、打折销售,大多掩盖了商家谋取暴利的实质。一次,周生为一家书商推销积压的书籍,有《企业万有文库》、《大中华藏书》等大部头豪华套装书。他发现,以《大中华藏书》为例,号称“古籍出版的绝世巨制”,其内容无非是《史记》、《资治通鉴》及四个古典名著等几乎被出版界“过度开发”的品种。书的定价却高达46000元,  相似文献   

13.
一、秦初的半两钱旧时学术界认为秦半两是秦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 (公元前220年 )始铸。现据出土文物 ,佐以历史文献 ,可以确认秦半两始铸于秦惠文王2年 (公元前336年 )。秦统一货币的政策由来之久 ,秦灭六国后 ,将这一政策和半两钱在全国范围推广 ,为统一货币奠定基础。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财富管理活动的起源,经济学文献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理财”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句话意思是说,治理财物要名正言顺,以义禁止民众不为非作歹。而对于家庭理财的行为,最早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治本篇》:“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意思是说,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编者注)这是对农业经济社会家庭进行财富积累的最早论述。自春秋以来,古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财富管理的思想。例如,管子曾提出“利出一孔”(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编者注);曾子在《大学》中提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一部《周礼》更是“理财居其半”。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古代中国了理财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加剧,财富管理的思想也逐渐丰富。  相似文献   

15.
陈元 《金融纵横》2002,(7):6-11
一、加强信用建设。建立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平台 信用是有很长历史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信用是社会关系的一个表现形式。在任何社会里,信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华民族是个诚信重诺的民族。《史记》所说“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都是这一深厚文化的积淀反映。  相似文献   

16.
规者.所以形圆之器具、形圆之意也.如《苟子·劝学》有曰:“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其后引为法则、戒律,如《史记·难蜀父老》载曰:。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相似文献   

17.
《史记·平原君列传》载,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相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他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同往。但楚王不同意平原君合纵抗秦的土张。这时,毛遂按剑挺身而出,力陈利害,终于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领兵救赵。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毛遂自荐这一历史典故的由来,毛遂也因此留下了能审时度势、有胆有识的千古美名。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即谈好处大家趋之若骛,谈风险大家避而远之。实际这都是人作为“经济人”的本能表现。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经济人”实现趋利必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金融危机与经营模式的关系,探讨危机中分业和混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用一词,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信用之。”其义均是信任使用、以诚信任用人。随着社会的俗成,信用一词又延伸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作为经济学概念,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商品和货币的持有者将一定的价值量借出,规定一定时期以后偿还,并由借用人付给利息。因此,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有条件地让渡商品…  相似文献   

20.
国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农业社会,不论“以末致富”还是“以武一切”,最终都是“用本守之”、“用本持之”(语出《史记.货殖列传》),这里的“本”就是农业、土地。由此可见,中国老亓姓的购地、购房情节根深蒂固。除了传统的直接购买房产的方式之外,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和房地产基金分享房地产项目回报也在最近两年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