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董亚宁  吕鹏  王菡 《发展研究》2023,(11):39-45
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6D”理论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特色、品质和数字六大方面总结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代表性实践探索及成效,明确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在产业分工、创新驱动、城市体系、人口空间分布及智慧城市群打造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六型”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战略,打造要素紧凑、内联外通、政策协作、产城协同、美好生活和数字智慧“六型”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旅游者空间路径本质上是带有时间序列特征的个体行为空间选择。以序列为依据建立旅游者向量空间路径模型,通过动态时间规整(DTW)计算空间路径之间的序列相似性,采用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可实现旅游者空间路径聚类。以张家界游客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旅游者12个空间路径类型,5类旅游活动模式:双心往复、单心聚焦、单点融合、多点串链和双城协同。结果显示,空间路径的类间差异具有显著的层次特征,其时间长短和空间位置可得到较好甄别。文章在刻画空间路径的基础上揭示了张家界旅游者全时间管理特征以及由旅游者时空行为所定义的3类景—城关系,即“景”与“城”的相对性、“景”与“城”逐渐融合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城”关系,在提升旅游者旅游质量、优化旅游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区域旅游特色协同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当代老城区改造过程出现的隔离现象为切入点, 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选取济南老城区具有公共空间异化特 征的曲水亭片区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运用以PSPL调研法、 动线观察法为核心的多目标导向的人群活动综合调研方法,通 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解译老城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割裂 现象和异化表征,并以其中4个典型的街道界面进行“空间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流动型、闭环型、单层隔离 型、双层隔离型”4类公共空间异化模式,从而更深层次地揭 示公共空间异化产生的动因和机制。最后,在当代存量更新的 语境下,基于日常生活与物质空间的动态关联,探讨走向社区 融合的老城区公共空间互融更新策略,以期为老城区的活化利 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 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 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 农业景观(ATL-Re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 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 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 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 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 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跃军  孙虎 《经济地理》2007,27(3):502-504,521
城市和景区是区域旅游网络中两个基本节点,它们之间关系紧密,包含多种空间匹配关系。数量关系上由一对一匹配、一对多匹配、多对一匹配、多对多匹配构成;等级关系上由正位匹配和倒位匹配构成;距离关系上由城区城郊型、一日游型、离散型构成;几何分布关系上由点轴匹配和面状匹配构成;管理匹配关系上由同位管理匹配和异位管理匹配构成。分析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组合特征,对于寻找合理的景区依托城镇、采取正确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应兼顾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促进,因此需要整合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的更新需求。“插件式”修补的更新方法是通过对当前面临的城市更新问题进行双重维度解析,既包括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物质性更新,也包括以集体消费供给为特点的社会性更新,即利用“被动插件”和“主动插件”进行物质空间的填入式开发和再开发,利用“公共政策插件”和“社会资本插件”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修补社会空间,呈现双向连续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朱文俊 《城市建设》2010,(2):240-240
本文以屋顶为研究对象,从屋顶空间构成入手,通过分析屋顶的空间构成方式与不同权力形态间的关系,解读权力这一空间形成的隐性动因,分析空间的作用,印证“权力生产空间,空间塑造人的行为”的道理,并对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冲突定量研究能够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模型,对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GWR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三生”空间冲突演化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湖北省“三生”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保持一致,其结构呈现出生产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增加的趋势,以农业生产空间减少、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增加最为显著。(2)研究期内湖北省“三生”空间平均冲突水平由0.63上升到0.67,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较弱及弱空间冲突占主体地位,较强和强空间冲突增加最为显著,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由点状零星分布发展到面状集聚分布,表明局部地区人类干扰活动持续增强。(3)土地利用强度、坡度、距地市中心距离、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高程是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地貌类型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增强效应差异显著。未来湖北省应在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三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环境规制、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其空间资源溢出间关系,从空间溢出视角出发,在2011—2021年的113个资源型地级市数据基础上,构建半参数门限空间杜宾模型(STSDM),探索了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非线性关系及其非对称性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①线性假设下环境规制不利于城市转型绩效提升,但非线性假设下,环境规制在初期有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提升,具备有“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长期特征,偏导图呈弱“U形”特征;②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在空间资源溢出效应上存在有非对称性;③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处于越高阶段,能够获得城市绩效转型的空间资源溢出红利越少。据此提出要因地适宜设立环境规制政策、建立长效环境保护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供给不仅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上海市在“大众点评”上的14231个休闲场所为研究样本,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揭示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的集聚水平以及空间分布形态;构建便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的便捷度进行评价,并探析了其形成因素和机理。研究发现:(1)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总体呈现“多中心集聚—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其中在上海主城区中心呈“连团成片”和“孤岛”式高密度集聚区,其他边缘城区形成低密度的轴向集聚区。(2)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类型集聚不均衡,不同类型休闲场所集聚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美食餐饮类、运动健身类、文化休闲类、商场购物类、特色公园类;集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美食餐饮类和运动健身类呈“板块型”集聚,特色公园类和商场购物类呈“多中心型”集聚,文化休闲类呈“单中心型”集聚。(3)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便捷度水平较低,区间差距较大,高便捷度区域集中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总体呈现“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 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 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 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 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 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 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 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 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 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 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 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 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13.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的威尔逊模型,对南京地铁1号和2号线的总共55个站点与南京所有的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进行了旅游空间关联度计算,并在综合考虑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后,确定了南京地铁自助游的网络中心点。结果表明,大行宫、西安门、新街口、鼓楼、珠江路等10个地铁站点的旅游关联度较强,大行宫、三山街、新街口、西安门、张府园可以成为网络中心点。  相似文献   

15.
覃志刚 《技术经济》2020,39(6):89-98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的业绩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能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于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在国有公司中较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有着促进作用。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会使股东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削弱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高市场化水平所伴随的复杂的经济交易活动也会削弱这种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是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 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 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 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 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 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 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 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 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8.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