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金融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角度可以归纳为空间差异、空间过程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来看,金融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态势;金融资源空间分布是一个金融集聚与扩散的过程;金融资源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是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也是金融功能的空问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达  赵志田 《经济地理》2012,32(10):77-82
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09年的零售业相关的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不均衡指数方法分析了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零售企业网点密度与人均商品销售额、人口密度、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市场化指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零售业省域空间分布为明显梯度分布,即东部地区网点密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低是西部地区,但各地区零售业分布基本处于人口协调状态;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高、人均商品销售额大、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购买能力强,能够吸引更多的零售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零售企业网点密度更高,产业空间集聚将更加明显;城市化与零售业空间集聚呈倒二次曲线关系,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零售业的空间集聚发展,而从长期看,则不然。  相似文献   

3.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西部经济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四平 《经济地理》2007,27(2):205-207,212
中国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东西部之间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要改善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研究利用金融支持,特别是西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书虹  李琴 《经济地理》2024,(1):185-196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和区域层面对中国1079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探测器、叠置分析方法剖析影响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发现:(1)从总体层面来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空间密度呈“单极多核”分布形态。(2)从区域层面来看,省域尺度精品项目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天津的分布密度最高;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区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市域尺度精品项目的区域不平衡程度大于省域尺度,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京津冀、黔中城市群及青海东部、甘肃西北部等地区。(3)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体育旅游政策环境、交通建设与住宿接待水平等5个维度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各影响因素对精品项目空间分异的解释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蒋天颖  张超  孙平  蒋雄飞 《经济地理》2019,39(4):146-154
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测算方法,测度浙江省69个县域金融创新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绝对差异波动大,相对差异波动小,空间集聚性不断上升;浙江省县域金融创新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热点区县域基本上分布在浙江北部环杭州湾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端;2006—2011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高增长区县域沿沪昆高速和杭州湾环线高速呈"Y"字型分布,处于金融创新高增长冷热点区的县域较少,而2011—2016年,演变成沿沪昆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以及G 330国道呈"R"字型分布;浙江县域金融创新主要受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浙江县域金融创新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增长率、信息化水平增长率以及对外开放度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县域金融对外合作机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效应,论文基于变异系数—层次分析法测度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空间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继而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正在快速提升,但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及“俱乐部”发展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呈梯度递减演进趋势,且整体及东、西部地区具有明显多级分化现象;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整体及东、中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则有抑制作用。对此,应充分重视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异质性支撑作用,强化省份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实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重点讨论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复杂作用关系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成果共享提供支撑,具有共同富裕效应;并且数字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长期性与时间累积性,呈现出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2)数字金融更多惠及传统金融发展不足的地区,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的覆盖缺口,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3)数字金融缓解了区域金融中心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其共同富裕效应在传统金融分布不均的地区更加显著。(4)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两者共同发力相互强化金融体系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结论启示,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性”强于“依赖性”,二者良性互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罗翔  宋鑫  朱丽霞  万庆  张祚 《经济地理》2020,40(8):59-66
城市群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就业密度的考察是理解城市群规模与效率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80个区县(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其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溢出效应。文章研究发现:城市群整体的就业密度向一线城市集中,廊道扩散特征明显;城市群内部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以北京强中心为主导的多中心结构;就业密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就业集聚程度有关,就业密度越高的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就业密度低的地区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降低中心城市就业门槛,支持经济的跨地区合作;在不同就业密度地区,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2)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关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对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融资难、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仍然举步维艰。文章结合淄博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重点分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制度框架,针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谌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10-112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轻农村,重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呈现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并存的特征,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信贷供给逻辑,通过打造农村资金供给的回流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发展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审核监管以及风险保障措施,才能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NNI、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热点聚类等方法,研究1998、2008、2018年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及热点分区,采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金融机构总体和细分行业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空间集聚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金融机构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新乡和邯郸—邢台—安阳为核心的集聚区。(3)城乡居民储蓄是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通联系、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弱。(4)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一致,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业倾向于布局在高等级城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其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城市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经济地理》2020,40(3):225-233,24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吕东辉  张郁  刘岳琪 《经济地理》2022,42(1):160-167
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32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集中度指数、经济集中度指数、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测度,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2)人口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人口集中度指数南高北低且高值区域逐渐向北扩展。(3)经济集中度分布格局多呈现"双核"模式,且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大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和经济迟滞型的县域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分县城乡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乡村老年人口始终高于城市,但增速较缓。②然而,乡村较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且速度快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呈现"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特征。③城市老龄化以东北三省、苏北及川渝为甚,乡村老龄化呈"三足鼎立"之势,以乡城人口流迁主导的城乡差异格局开始凸显,具体围绕长江三角洲、川渝、呼包鄂榆城市群郊县分布。城乡老龄化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乡村集聚性大于城市,区域不均衡较城市更明显。④新时期,人口迁移构成城乡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各异,经济因素影响不显著。文章旨在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指明方向,为城乡后社会主义老龄化理论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有极强的内生关联,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分布格局和发展层次。从面上看,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深化,优势要素会由区域内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落后地区的经济-金融因素,区域金融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从而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从点上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的内在性金融支持,决定了民间金融在金融体制变革和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PCA-ESDA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甘肃省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格局。甘肃省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高值区集中于河西走廊经济发达县域,低值区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甘南高原等落后地区,在空间上体现出两极"俱乐部趋同"的集聚态势。按照各县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将甘肃划分为5个农村空心化区,并提出了分区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践分析。发现:①在地理格局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区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从行政区划来看,部分省份、地级市的交界地带为传统村落的密度核心。②GWR结果显示,对于地形因素,第二阶梯海拔越低、第三阶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集中;对于生态因素,在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环境保护区,既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密集特征,也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分散特征;对于人口因素,“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越密集传统村落越集中,而该线以东区域则相反;对于经济因素,中西部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传统村落趋于聚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传统村落趋于分散;交通和城市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亦存在两面性特征。总体看,各地理要素的回归系数存在正负值、正负值比重差异以及高低值空间差异,反映各要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向、程度和范围均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要素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