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宇 《北方经济》2006,(7):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鲍宇 《北方经济》2006,(14):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试图从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探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和职业转变相结合的道路。空间转移能从总量上分流农村的劳动力大军,产业转移能使分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身份转变则在法律上承认农民不再是农民。只有这“三管齐下”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伏平  易世志 《乡镇经济》2008,24(6):116-119
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参考近年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有关农村劈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现状,并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范静 《理论观察》2011,(4):95-96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技工荒”现象透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守宝 《乡镇经济》2006,(10):45-47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和技工短缺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从“技工荒”现象的出现,透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矛盾,分析“技工荒”现象产生的体制性因素,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解决当前我国技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形势,之所以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是因为有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和农村劳动力个人的因素等诸多障碍因素。正确认识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邢怀凤 《魅力中国》2014,(19):64-65
搞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刺余劳动力充分地就业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不充分,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加之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这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人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以找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浅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姚德仓1992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4.3亿人中,约有1.7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总劳动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4.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以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规模化经营关系为研究基础,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提出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探寻深化城乡分治改革、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经济权利实现、提高农民内在素质、开通农业之外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做好辅助支持工作等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早容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7):66-68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几乎受到致命性打击。而这些企业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空前困难,出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回流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城市化的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整体社会资本的下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进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山东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民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仍需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雪梅 《特区经济》2012,(6):168-170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时,政策的取向应该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国家长远发展,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广开就业渠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还要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不同层次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把就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总体来看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存在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够充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等问题。文章对2011~2015年石家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石家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突破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