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湲  刁振霞 《经济师》2006,(10):14-16
洗钱已不再只是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个别现象,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毒瘤。近年来我国的洗钱活动十分猖獗,随着洗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日益明显,我国政府对反洗钱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定高度和议事日程,也越来越意识到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洗钱及其相关犯罪行为既是法律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金融领域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反洗钱在保护国家安全、反腐败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采取一致行动努力铲除“黑钱”。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反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明星 《财经科学》2008,(1):F0003-F0003
20世纪9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听说过"洗钱"这个说法.而现在,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当"洗钱"与贪污、毒品、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反洗钱对遏制犯罪、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由Masciandaro.D.主编、周凯等译的<全球金融犯罪>一书为关注洗钱和国际金融犯罪问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沿性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银行结算账户是社会资金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银行金融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对于加强现金管理,规范经济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利用多头或虚假开户逃税、逃债,遇制洗钱、腐败、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洗钱犯罪作为毒品犯罪、走私犯罪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下游犯罪,严重危害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国际化,受洗钱犯罪的危害日益加深,尤其是社会资金流转的主要场所——商业银行,更成为了洗钱犯罪的重灾区.然而,我国反洗钱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接触反洗钱的时间并不长,经验不十分丰富,还存在客户账户监管不严;客户身份识别不够完善;筛选、甄别可疑交易时,缺乏以风险文本等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的剩余资金较为充足并大量积累,民间借贷日趋活跃,为正规金融之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为其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用.但是我国的民间借贷一直缺少规范化管理,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给社会和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如何发展和完善民间借贷的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洗钱业“欣欣向荣”,反洗钱“漫漫修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洗钱是跨国有组织金融犯罪的重要形式。尽管国际社会在不断加大打击洗钱犯罪的合作与力度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洗钱犯罪越来越猖獗 ,给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害。由于洗钱犯罪不仅与国际各类犯罪活动共生 ,更重要的是与一国国内政治腐败紧紧相连 ,而且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 ,对金融业的监管越发困难 ,因此洗钱行业仍会“欣欣向荣” ,而反洗钱之路依旧“漫漫而修远”。  相似文献   

8.
浅议洗钱犯罪及我国反洗钱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洗钱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方武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洗钱活动的主要特点,剖析了洗钱对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危害,并针对我国当前洗钱的特点,借鉴国际反洗钱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有效防控洗钱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把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融合,利用博彩业进行洗钱的违法活动日益猖獗。博彩业洗钱问题关系到我国金融利益与社会稳定,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该文在分析博彩业洗钱资金外流渠道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博彩业洗钱问题提出构建以《反洗钱法》为核心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职责、加强国际协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反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领域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网络的便捷、隐蔽等高技术性也被洗钱犯罪充分利用,使得监管部门对于资金流向的追踪更加困难,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洗钱风险不容忽视。梳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洗钱风险特征,归纳反洗钱工作的难点,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洗钱作为一种对社会健康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干扰着我国正常的经济市场秩序.同时,它在金融领域的破坏力也较大.对货币支付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影响严重.如何打击洗钱,现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而注册会计师作为我国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反洗钱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本文就注册会计师在反洗钱监管中的地位展开分析,探讨反洗钱审计程序的应用,以期能为日后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洗钱被公认为冷战结束后典型的"非传统性安全问题"之一,它严重危及到各国的金融稳定、社会公平、政府信誉、公共秩序、人性伦理和社会和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被"洗"过的钱相当于每年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约3%~5%(即6000~15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世界金融犯罪呈上升之势,特别是“洗钱”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大公害.“洗钱”主要指的是把大批依靠贩卖毒品、走私军火、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资金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掩盖资金来源,然后“堂堂正正”地进入流通市场.近几年金融犯罪在美国和拉美一些国家十分猖撅.据美国财政部最近一份材料估计,仅美国已有1000亿美元的毒资进入了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6.
梁子禹 《时代经贸》2013,(10):62-62
当前,洗钱犯罪作为毒品犯罪、走私犯罪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下游犯罪,严重危害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国际化,受洗钱犯罪的危害日益加深,尤其是社会资金流转的主要场所——商业银行,更成为了洗钱犯罪的重灾区。然而,我国反洗钱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接触反洗钱的时间并不长,经验不十分丰富,还存在客户账户监管不严;客户身份识别不够完善;筛选、甄别可疑交易时,缺乏以.风险文本等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洗钱是犯罪分子掩饰或者是隐瞒非法收益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破坏.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最易被洗钱分子所利用,成为犯罪分子进行洗钱活动的主要渠道.随着金融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反洗钱工作任务变得日益繁重,本文对当前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被用作洗钱工具,其主要原因是支付方式本身与资金和支付系统的天然联系.资金的流动除了需要一定的载体,还需要一定的实现形式,支付方式正是实现资金从付款方流到收款方的手段.洗钱犯罪团伙利用表面上合法的国际支付来掩饰资金的来源与去向,进而达到洗钱的目的.本文通过贸易支付方式之一的信用证来剖析洗钱的运行模式,进而提出如何增强防范国际贸易中的洗钱犯罪.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卡业务反洗钱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金融机构以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银行卡是现代金融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支付结算工具.随着银行卡功能的发挥,其也逐渐成为洗钱犯罪的一种工具.本文以银行卡这一支付结算工具为研究对象,研究银行卡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特约商户POS业务的潜在洗钱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反洗钱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何艳 《时代经贸》2007,(8Z):167-168
20世纪20年代,洗钱产生,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电子化的实现,洗钱活动猖獗,危害显著,欧美相继采取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国际上也成立了反洗钱组织,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而商业银行在反洗钱行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效率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