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一汽大连柴油机厂为例,通过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五论"的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企业价值创造来源于员工隐性知识开发与转化的观点.同时指出企业要开发和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应注重激发员工贡献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建立将员工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制度模式和创造员工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种知识可以相互转化,最重要的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本文在对隐性知识进行了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管理创新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隐性知识的特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主体的多层次性以及企业的环境共同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要消除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需要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类型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能力的重要资源,隐性知识愈发显示其重要性。本文介绍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阶段隐性知识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组织管理、隐性知识交流环境、员工隐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传播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隐性知识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以高职教师隐性知识挖掘的相关实践经验,尝试设计了基于Web 2.0工具软件的高职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系统,为提高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隐形知识指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根据审计学科的特点,审计课程教学存在如何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课堂学习环节中潜移默化获取隐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审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显性知识,忽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一些企业用高工资、高福利、高报酬网罗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但是整个企业却没有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机制,无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支持,造成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隐性知识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个人化和很难规范化的表达.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共享,搭建这两部分知识流动和转化的平台,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互转换,挖掘知识潜力,实现知识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对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组织的发展。隐性知识共享是与组织相关的伴随着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流动和交换的复杂行为,一般会受到组织特征的影响。而组织承诺作为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其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流动的视角,通过对组织承诺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成正比,持续承诺则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呈反比关系,且规范承诺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相关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王连娟 《价值工程》2007,26(11):47-50
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具体、更大量。研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论文全面、系统的阐释了隐性知识概念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仅继承家族既有隐性知识不足以实现家族企业跨代发展,继承人还需引入并逆向传递异质性隐性知识,从而借助父辈权威打破企业成长边界.利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三个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案例,识别并检验了跨代转型创业视角下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双向流动性及内在传递逻辑,归纳了隐性知识在代际传承过程中的双向传递机制.研究表明,在保证传统的传承人向继承人传递隐性知识的前提下,跨代转型创业还有助于推动隐性知识的逆向传递,从而使继承人的管理思想得以在传承人的帮扶下融入家族企业,进而在两代人隐性知识相互调适和融合的情景下保障家族企业的成功传承和跨代成长.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新的复杂性自然决定了对其领导的复杂性,本文以隐性领导的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隐性领导方式在组织的知识创新管理中的优势,并探讨了隐性领导在知识创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结合SECI模型对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及其转移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结构层次关系,最后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该研究将有助于建筑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组织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知识分成: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指自然原理和客观规律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即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Know-wht和Know-why方面的知识则是可以通过读书、看报或数据库存查询等途径获得,属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如产品设计方案、说明书、科学研究报告等等.Know-how和Know-who方面的知识由于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也被认为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中,是难以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人们拥有的经验通常是隐性知识.由于个体或组织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存在差异,因而这类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由于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相当于80%的隐性知识由于我们过于关注显性知识而埋没于水下,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因此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4.
知识转移理论认为:知识包括显的.它提示我们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要重视向优秀企业的直接学习、直接交流,学习书本中不能表达的隐性知识,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将显性理论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要重视对实践的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还要重视学习,构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知识在全社会的学习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知识管理与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知识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1、何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员工的脑海里,是员工取得经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隐性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实证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定性研究,旨在明确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中隐性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隐性知识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的个人隐性知识、团体隐性知识以及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相互影响,企业外部隐性知识通过影响组织隐性知识对个人隐性知识和团体隐性知识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隐性知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慧慧  冯勤超  汪长勇 《价值工程》2007,26(12):127-130
近年来,隐性知识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隐性知识的内涵、隐性知识的识别和测度、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三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隐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集群已成为企业主要的合作模式,而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隐性知识主体作为隐性知识依附的载体,必然引起产业集群内组织对隐性知识主体的激烈争夺企业应从保持组织竞争力的角度实行一种补偿机制,吸引隐性知识主体留在组织中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的转移,维持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现代企业的价值更加取决于难以评估的无形资产.国外机构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6/7都取决于这些"知识"资产.管理这些知识资产中任何一项都是很难的,但最难的还是如何对待员工的思想和知识,所以推进知识管理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识别并开发组织中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最大的挑战,对提高知识管理水平能起到根基的作用.对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发掘是组织培养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对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建立了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复制动态方程,判断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动态演化机理和路径,从隐性知识发送者、接收者和客观影响因素三方面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制定了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