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高敬峰 《山东经济》2009,25(2):155-160
山东制造业各行业在1997--2006年期间的进出口贸易及其比较优势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相关程度在逐渐提高,以资本自主积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内生变化机制在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山东制造业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主动加入跨国公司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在竞争中积累经验、资本和技术,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朱德义  吴敏 《亚太经济》2001,(2):47-49,79
本文主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对外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出发,同时从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产生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近几年来制造业中行业利用外资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和结构升级根本动因的总体理论框架之下,对我国当前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考察,提出发挥我国制造业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重在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的观点,探讨了高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提出确立我国当前发展中低技术制造业的重要性,得出即使在我国完成工业化,成为工业化强国之后,我国中低技术制造业仍会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1995~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有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呈现负相关,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和消费市场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着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未来,我国将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生产环节将由"低端的加工"向"研发和市场两端"外移,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使得关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否上升,以及其上升是否降低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这一命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提出观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但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却并不因此下降,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最集中体现我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行业——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远远小于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二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可部分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并不会使我国丧失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本文的实证分析通过梳理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FD I流入量和出口量变化的关系,印证上述观点。这说明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加之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不能全盘否定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的政策不能一刀切,应在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使生产率提高的源泉逐步替代人口红利源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进入关键转型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结构变化;二是质量结构调整。其中数量结构变化主要是指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弱化,这一变化无疑会导致传统比较优势丧失,致使"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丧失会产生"倒逼"效应,从而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而质量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质量结构的优化,这一变化无疑会创造新的推进动能。综合来看,当前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会形成推动中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两种动力源,即倒逼效应和新动能。与单纯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形成的"要素驱动"力不同,这种新的动力机制本质上属于"创新驱动",这将有利于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创造新的开放发展红利。基于1995~2011年WIOD与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所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减税方案将进一步减低美国制造业企业税负,推动美国制造业企业海外资本回流,加速制造业资本流出我国,加之愈演愈烈的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制造业企业对美国投资前景是否乐观,一要看双方制造业吸引外资环境的相对变化,二要看中美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化。成本是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的重要内容,但在各国争夺制造业创新制高点以及吸引外资竞争的大背景下,政策因素对中美制造业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可能呈现出提升态势,分析中美制造业相对优势就需要从成本和竞争力比较的角度出发,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吸引外资成本因素的新变化进行梳理,并对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对比,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再加入贸易壁垒这一影响因素,全面考察中国企业对美国制造业开展直接投资的决策依据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中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不平衡问题,提出作为我国现实和长远优势的制造业,要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当前不仅需要尖端技术人才,更需要基础性技术人才,只有合理构建适应制造企业技术特征的人力资本结构,才可能保持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杨威  舒波  韩红 《辽宁经济》2023,(5):26-31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筑牢制造强国之基,是辽宁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政治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发现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瓶颈因素,进而系统探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释放既有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开拓创造未来比较优势,为加快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辽宁贡献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亚雄 《浙江经济》2005,(10):59-60
浙江制造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所有产业中比较优势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其整个行业产品出口在1993年仅仅占全省总出口额的0.85%,2003年上升到了出口总额的3.15%。对外贸易竞争力(TC指数)从1993年的-0.43上升到了2003年的0.865,从低比较劣热迅速地上升到了较高的比较优势,且现已稳定地处于高比较优势状态。笔者分析了1993-2003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并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对其贸易竞争力进行了调度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牛志伟  邹昭晞 《改革》2020,(2):71-88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垂直结构升级考察,中国制造业呈现全方位崛起的态势,完成了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从水平结构升级考察,依据进口中间品国内配套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国内集成配套能力较强,但依据进出口中间品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较低;从产业效率考察,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世界领先;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显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产业效益考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下,但作为增加值构成要素的税收占比很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总产值比重在世界排序较低,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多数比例.文章通过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比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高技术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日益重要。本文引入生产制造成本和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对中美高技术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高技术服务业FDI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效率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中国只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FDI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均没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我国应借鉴美国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发挥高技术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制造业的结构和地域分工特征,研究发现福建省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比西部地区强、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高,同时发现福州市制造业地位正在下降,最后结合实际针对福建省制造业结构和地域分工的特征提出优化整合对策,以优化配置制造业资源,提高福建省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定量分析,采用对比研究,从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增长速度、产业绩效等方面,全面研究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内部(两省一市)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上升期,但长三角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趋于下降;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在产业规模、经营绩效、综合竞争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分省市看,江苏和上海存在产业同构,而浙江与两地都不存在产业同构。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占有长三角两省一市一半产值左右,在江苏制造业产值中超过四成,在经营过程中,每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最高,自有资金水平及流动资产水平也较高,实现利润率水平最高,体现了最强的竞争力。浙江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值的1/4,在浙江制造业产值中接近四成,在经营中,从业人员人均资产规模最高,人均产值也最高,实现了最高的产值税收贡献率,在两省一市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处于中间位置。上海装备制造业在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值中占1/4,在上海制造业中占近六成的产值,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高,产值销售率也最高,但是利润水平最低。分子行业利润水平看,上海的仪器仪表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严圣艳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46-152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原理,对金砖五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进行分解,同时利用标准显示性竞争指数测算金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的贸易利得与庞大的出口总额严重不匹配,其他金砖四国的贸易利得远远高于中国;对中国、巴西和印度而言,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NRCA值要高于基于出口总额测算的NRCA值,而俄罗斯和南非恰恰相反;金砖五国在低技术制造业上表现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了中国在电子通信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及机械制造业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外,金砖五国整体上在高技术产业层面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应从培育高级要素、产能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来提高金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规模来衡量产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时,依据就是看某地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法则。如果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不是比较优势产业,那就形成了产业选择的风险。文章衡量了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各地区应主导发展的制造业。同时,我们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风险大小时还发现,风险指数较低的地区基本上是分布在要么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地区,要么具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Following the standard industry-of-origin methodology to measure production-side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PPPs),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es a set of unit value ratios (UVRs)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s between China, Japan, Korea and the US, based on which it derives PPP estimates for individu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or these 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 the US as the benchmark for ca. 1935. The estimated PPP for total manufacturing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ve level of the producer price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was about half to two thirds of the prevailing market exchange rates, respectively. The estimated PPPs are used to calculate comparative output and labor productivity for individual industries of these countries for ca. 1935. It shows that the size of factory manufacturing in Japan was 12 percent of the US level and in China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the US level. In terms of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measured as PPP$ per hour worked, Japanese and Korean manufacturing was 24 and 23 percent of the US level, whereas Chinese manufacturing was only 7 percent of the US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