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为解决当地财政困难,地方政府积极寻求新的财政收入来源,而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打开方便之门。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地、限额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巨额房地产税,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但这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业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现实,提出了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向中央集聚,社会公共事权不断下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依靠出让土地和与土地相关的产业产生的财源,财政收入模式明显呈现出土地财政特征。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产业结构畸形、财政风险加剧、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本文以成都、广元、遂宁、资阳四地市为例,通过对土地财政的现状调查,分析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在财政收入总量增长的同时,基层财力不足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县乡财政困难和庞大的债务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县乡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在40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县乡财政困难不仅严重影响基层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在考察了县乡财政困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力图为县乡财政解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央政府冀望通过开征物业税缓解地方财政困难,进而建立事权和财权、财力相配套的财税体制,从根本上遏止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解决地方政府的“逆向软预算约束”问题.但此项改革举措并未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相较于物业税而言,地方政府更青睐于“土地财政”.物业税迟迟不能全面实际开征,关键在于与物业税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的缺失.应从激励制度、信息系统、征管制度、公共财政制度、评估制度、地方政府间分配制度等方面完善物业税改革的配套制度,为物业税的有效推进和全面实施奠定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地方财政体制变化,分析土地财政的成因、危害以及与地方财政的关系,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对策。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具有巨大作用;(2)在地方财政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完善地方财政体系,规范地方财政收入。研究结论:为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土地性相关收入的分配,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面临中央地方财力占比失衡、政府财力与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匹配、土地财政依赖、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预算软约束等多重困境,如何解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地方财政收支恶化、财政收入脆弱、政府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是本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论文从财政收入来源角度,从政府收入规模适度性、中央地方财力分配合意性、地方政府财政平衡压力、财政收入结构变动、财政收入稳定性等因素出发,探讨了优化促进政府财力与事权协调匹配的政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何文曌 《时代金融》2011,(18):192+225
本文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状况入手,利用收集的数据与相关指标估算并描述了湖北省土地财政收入规模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现状及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支情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何文曌 《云南金融》2011,(6X):192-192
本文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状况入手,利用收集的数据与相关指标估算并描述了湖北省土地财政收入规模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现状及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支情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关心与重视,地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收入质量不高,已成为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已成为当前摆脱地方财政困难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06年—2010年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一、淮安区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高低通常有三个指标: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体制。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按照行政管理层次分为联邦政府、州(领地)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政府。全国设6个州、2个领地、863个地方政府。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对应着三级财政,每一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明晰。澳大利亚实行的是相对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财政收入由联邦政府负责征收,联邦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0%,州及地方政府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0%,  相似文献   

11.
王美晓 《时代金融》2014,(8Z):199-199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的土地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对土地资源控制加强,矛头直指所谓的“圈地运动的工具”——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之争越演越烈。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矛盾的根源并不在于这两者之间,而在于现行财政体制、土地相关制度等方面。笔者从财政学角度分析认为,财政收入体制的改变是地方政府随意批租土地的诱因,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缺陷是地方政府随意批租土地的根本;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关心与重视,地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收入质量不高,已成为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已成为当前摆脱地方财政困难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06年—2010年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一、淮安区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高低通常有三个指标: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迅猛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本文在阐述中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就土地出让制度下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收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土地财政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要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财政收入增幅趋缓,进一步加剧了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困难,短期内地方政府的财力难以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更为有效的路径选择应是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7.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压力日渐增加。为了摆脱税收征管面临的种种约束,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被迫寻求制度外发展,其中选择土地财政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本文重点讨论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内在逻辑,试图构建一个三因素分析框架以解释地方政府大兴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江苏省12个地级市①为例,通过对其2002~2010年代表性指标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来检验该框架的解释力;最后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土地财政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财政债务现状分析 我国的地方财政债务风险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困难,其突出表现就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小,财政支出的压力不断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安排捉襟见肘,只能借助大规模举债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财政债务风险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9.
地方土地出让金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财政体制等多种因素下得以形成偏好现象,但是这种财政收入方式却伴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和财政风险,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严重。文章先介绍了土地出让金风险形成的原因,讲述规避风险的办法,重点分析改善地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方式,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规范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但新体制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财政困难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本文在借鉴主要经济体当前财政体制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