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汪勇  马新彬  周俊仰 《金融研究》2018,455(5):47-64
当前,高杠杆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围绕结构性去杠杆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去杠杆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资产负债表衰退”双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讨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央银行提高政策利率会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但会以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与总产出略微下降为代价;第二,伴随着政策利率上升,纵向产业联结度下降将会扩大国有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下降幅度,并减小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幅度;第三,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响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效果并不显著。由此,本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去杠杆需要在管住“货币”的同时,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宏观审慎等其他政策选项的可行性。在推动去杠杆的总过程中,货币政策要管住货币“总闸门”,宏观审慎政策要把住风险“总关口”。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重庆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测算,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等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重庆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发展情况及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总体稳定可控,但部分行业风险不容忽视;去杠杆短期内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长期有助于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对商业银行不良率攀升的影响较为显著。据此,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掌握我国杠杆情况,剖析杠杆的结构性特征,认清去杠杆的含义,本文构 建宏观分析架构,梳理了去杠杆逻辑,归纳总结了我国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同 时选取部分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及未来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 验。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经营绩效之间并不是稳定的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必 要的杠杆支持。去杠杆应结合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特征、成长规律等具体分析、差异施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研究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金融资产投资、杠杆率、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传导链条。研究发现: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金融资产投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同时也会通过提高杠杆率间接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丰富了实体企业金融投资后果的相关文献,为实体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也为监管部门去杠杆防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西部省区普遍以工业为主且经济倚能倚重特征明显,同时银行信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银行贷款负债较快增长,杠杆率不断攀升,因此降低工业企业的杠杆率是西部省区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关键。本文以宁夏为例,定量测度了典型西部省区的总体债务状况,重点聚集工业企业杠杆率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据此提出西部省区落实“去杠杆”任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去杠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对去杠杆提出的总体要求。高杠杆率不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然而,去杠杆不是简单的全面压降杠杆率,要去的是不合理的高杠杆率。在控制杠杆率的同时优化杠杆的分布,杠杆率该降的必须要降,过低杠杆率该加的也要合理增加,要在去杠杆的同时引导资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超国际认定警戒线,并且由于统计口径不完备,山东省实际杠杆率水平高于当前计算结果,已无加杠杆空间。从当前可计算的杠杆率分结构看,山东省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基建行业及国有企业。通过对山东省内2009年以来17地市的杠杆率与不良贷款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良贷款率与杠杆率变动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杠杆的加速变动会加大金融风险的暴露。建议应在稳步去杠杆的基础上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使非金融企业与区域金融体系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9.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是其“多元化”投资战略的主 要形式之一。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 A 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制造业企业 房地产投资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发现制造业企业房地产投资能够提升企业杠杆率。机 制分析表明,制造业企业房地产投资通过发挥挤压效应和抵押效应进而提高企业杠杆率。 制造业企业房地产投资对企业杠杆率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企业中更显著。在区 分长期杠杆率和短期杠杆率后,制造业企业房地产投资对企业杠杆率的提升作用表现在 长期杠杆率方面,同时该提升作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提出企业应当加大 研发创新,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完善系列政策避免制造业企业盲目进行房地产投资而导致“企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10.
居民部门杠杆率是宏观杠杆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都有显著影响,在我国稳增长、防风险的背景下,测度其最优杠杆率水平十分必要。本文对居民部门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我国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居民部门杠杆率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与金融风险呈“U”型关系;我国最优居民部门杠杆率阈值区间为[44.99%,61.5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水平已超过最优区间;从区域层面来看,不同省份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较低、西部地区几种情况并存的特征。因此,我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政策需因地制宜,并在保持总体杠杆率稳中有降的政策下,辅以其他手段来激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杠杆率水平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息息相关。杠杆率的高低与科技创新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已有文献忽略了科技创新结构对杠杆率作用机理的研究。科技创新结构如何影响杠杆率?对此问题,本文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并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省级科技研发劳动投入比例结构,以及创新产出结构对杠杆率具有重要影响,两类创新劳动投入对于杠杆率都具有显著作用,但影响方向相反;我国省级杠杆率具有空间效应,既有共性因子,又存在异质性特征。以上发现对于现阶段降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为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制定和完善我国有关杠杆率的金融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0-2016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债务的扩张,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同时相比于投资者投资组合对企业债券融资的挤出路径,政府部门对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路径影响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不完善的地区、对金融机构贷款依赖较高的地区和金融开放度较低的地区,挤出效应相对较强;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挤出效应相对较强。在现阶段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减少对民营企业融资资金的挤占,重点关注国有企业的杠杆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2—2018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金融化、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组以及国有企业组中,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均显著,但国有企业中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和内在要求。针对上海市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现状与瓶颈,当前上海市应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市场杠杆效应,以“拓渠道、补短板、控风险、促转型”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构建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平台,一方面为科技型企业和商业银行搭建融资服务桥梁,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通过风险控制机制对科技企业贷款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创造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向科技型企业贷款倾斜。  相似文献   

15.
江轩宇  贾婧  刘琪 《金融研究》2021,490(4):131-149
本文在我国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从债券融资的视角,探讨债务结构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融资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债券融资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研究表明:(1)债券融资能够通过降低整体债务融资成本并延长整体债务期限促进企业创新;(2)债券融资对于银行贷款存在溢出效应,即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还能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延长银行贷款期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3)产品市场竞争和代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4)不同类型的债券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是其影响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中介效应,依据全国314家企业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考量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结果发现: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与竞争优势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商业模式创新在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鉴此,企业应注重构建不同形式的网络嵌入,推动商业模式的调整与变革,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理论,以沪深证券市场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而探讨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通过逐步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呈倒U型关系,行业最优债务期限结构比例均值为36.4929%,且抽样分析检验给出的最优长期债务比例区间为34%~38%。  相似文献   

18.
企业如何缓解融资难并实现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2015-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融资约束、创新开放度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源融资约束和内源融资约束均对企业创新持续性产生负向影响;创新开放度对外源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内源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内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当技术创新的市场收益率随着参与技术创新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最终递减时,存在一个可以导致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收益最大化的最优市场结构即最优技术创新企业的数量。如果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则存在一个导致技术创新投入最大化的最优市场结构,这一最优市场结构将因技术创新风险的提高而降低。技术创新收益最大化的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投入最大化的市场结构之间构成了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