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取与哈尔滨市规模、经济等指标不同但产业结构相近城市作为指标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影响城市用地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城市合理的用地规模.从而可以对当前城市用地规模加以调整,实现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因此,推行城市的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基础、城市用地结构建设、城市用地布局组织3个核心问题,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以扩大内需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学术界、政府一致的呼声。城镇化是提升内需水平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目前经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文章通过对30年来中国城镇化增长率,产业结构变迁,土地流转等数据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城镇化自身有内在的演进逻辑,即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城市用地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调整结构应优先于单纯产值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出台配套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沿着城镇化自身的逻辑来推动中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城市存量土地潜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平顶山市为例,对河南省城市用地现状和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潜力,闲置潜力进行了分析,并与近几年河南省城市用地规模发展速度进行对比,提出4年内城市建设无须新增用地,进而提出当前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的有效途径,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熵、均衡度等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安徽沿江开放城市--芜湖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后期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城市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职能与用地结构趋向吻合.该研究为今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调整用地结构是21世纪初中国城市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背景决定了城市用地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和类型特点。21世纪,中国将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建设步伐,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而使城市用地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城市土地的规划、使用和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市场力量和行政调控相结合,推进城市用地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实现城市用地的合理化和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主要不是通过外延扩张,而是通过结构调整来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城市用地扩展幂指数规律,发现土地利用效益偏低、扩张速度偏快是目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增长是城市扩展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抑制城市用地扩张;认为城市扩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变外廷扩展为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与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产业结构和租值相关理论,作者分析了广州产业结构现状及广州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对徐州工业行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参照系,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其工业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部门优势上看,木材及制品、食品、煤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工业属于具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从部门偏离分量上看,煤炭、食品、木材及制品、机械工业为竞争力较强的部门;从总体效果上看,徐州市的工业经济增长慢于江苏省的工业经济增长,城市工业在江苏省的地位下降。总体工业结构较差,城市竞争力弱;提出了加快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城市土地整理,政府可以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可使城市土地增殖,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在对城市土地整理内涵及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整理的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市场交易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从工业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方法: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工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路径,同时该影响路径存在非线性效应,即当工业结构优化度超过门槛值时,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应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选择供地策略,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体制,约束地方政府无差别供地行为;完善工业用地差别化供给政策,构建企业准入门槛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对1991-2004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变化趋势归纳出该时期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对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子,得出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3个主成分:反映城市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福利、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反映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密度,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制度因素对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辨识主导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岭回归法,应用SA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1)居民收入水平与耕地消耗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地城市流转有加剧趋势;(2)耕地消耗率并没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降低,这与中国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有关,但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并没有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提高;(3)随着地均GDP的增加、征收耕地市价水平的升高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消耗率有上升趋势;(4)随着耕地利用效益的增加、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提高以及总人口的增加,耕地消耗率呈下降态势,但回归不显著。研究结论: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农地城市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应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引导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降低耕地消耗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We harness the game-theoretic approach to propose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land redevelopment research. Stemming from Harvey's notion of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and Foucault's study on “power relations”, we analyze the driver and regulator of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We contend that the re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land should be re-conceptualized as the competition for land rent gap or land rent surplus. Land redevelopment in urban China could be theoretically interpreted as multiple games between the original land-user and local government or the alliance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new developers. Different equilibriums of games lead to various models/types of re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