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 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 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 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 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 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 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 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 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 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 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 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的空间策略选择成为关键。文章通过梳理英国城市更新行动的各阶段理念演进,总结出英国当代城市更新的特征、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文化主导的作用与策略。在分析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的三种实现路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为主导、城市设计为手段的城市更新空间策略:优化公共空间网络、开发文化创意区域和兴建公共文化建筑。通过对伯明翰中心城区的更新实践中具体策略运用和经验、成效的剖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 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 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 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 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 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 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4.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 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 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 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 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 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 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相似文献   

7.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 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 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 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 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 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 启示。  相似文献   

9.
“同城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现象,旅游同城化既是“同城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同城化”的一种创新思维。阐释了旅游同城化的基本内涵,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旅游同城化的类型和驱动因素。并以太(原)榆(次)同城化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太榆同城化的条件和合作模式,得出旅游同城化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几种模式并存。最后提出太榆旅游同城化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机制以及实施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山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古老独特,资源品位高、富积程度高。本文针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按照“突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挖掘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紧扣时代”的原则,设计了“神奇川西”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一山一品”山地生态旅游产品、“有效互动”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专题”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1.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 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 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 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 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 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也推动仙都成为中国名山大川体系中的道教名 山,为现代风景名胜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作者团队在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对社区花园的发展脉络、实施机制、参与路径、发展模式和价值判断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自我反思,旨在为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科介入城市空间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 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 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 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 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 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 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 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 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 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 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 水平。  相似文献   

15.
自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在培养规模、课程体系、教育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内涵清晰化、培养层次化、交叉深度化和合作协同化的学科教育发展特点。在对一级学科成立以来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风景园林教育面临的变化与挑战,整体水平尚存提升空间,学科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并从营造学科环境、服务社会需求、提升质量控制等方面对风景园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笔者多年从事风景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讨论了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从建筑教育中对待城市及景观的态度论及建筑师的自然观,继而从风景建筑选址、场所感营造、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师对待遗存的态度、建筑的体量感及中心性控制、建筑风格与形式,以及风景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建构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风景建筑设计的2种途径:哲学的途径和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19世纪的西方还是20世纪初的中国,公共 园林伴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公共环境卫生问题 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在城市 规模更大、人的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更多样化的背景下发生 的。它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由 此,城市绿地系统的提升、郊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由联系 城郊的纽带系统提供的安全性、生态性、参与性的综合性生活 保障等人居公共环境建设策略都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热点话 题。未来的城市与郊区的发展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建设以 人行系统、自然系统为第一系统的复合型链接体系,满足未来 人们忘情于天然之趣的生活需求,为人居环境带来质的飞跃。 而面对转变,风景园林需要以竖向整合设计为核心技术进行跨 专业整合,创造未来新的风景园林核心技术体系,并前瞻性地 思考疫情推动下凸显的人类宏观问题。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