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计报告改革旨在降低传统审计报告的模板化问题,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本文从审计师变更的视角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模板化问题。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可以减弱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模板化;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审计投入的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信息量的增加是审计师变更降低关键审计事项模板化披露的作用机制;当业务负责人、非“四大”背景的审计师发生变更以及企业外部分析师跟踪数较低时,审计师变更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模板化的降低效应更加明显;此外,审计师变更通过降低关键审计事项的模板化披露减少了企业的财务重述,同时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本文不仅丰富了审计师变更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相关研究,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提升审计报告改革长期效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此前研究主要关注历史信息与审计师决策,本文考察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与审计定价显著负相关。机制检验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能传递企业未来持续经营信号,降低审计师所感知的持续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定价。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年报披露语调更积极、披露未来经营计划内容更丰富时,二者负向关系更显著;且这种负向关系仅在企业未来盈余反应系数更高和分析师关注更多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较低和忙碌程度更高的样本中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披露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概率。本文为理解审计师决策依据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并为现有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作出增量贡献。  相似文献   

3.
资金侵占是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普遍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公司。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则会提高公司透明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免受控股股东的掠夺。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审计是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能够缓解代理问题,对中小投资者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文选取深圳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以及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公司会减少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并且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高质量审计师也能够起到降低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对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以及审计的治理效应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股东、管理层和审计师三方参与的两委托人-单代理人博弈模型,研究了固定审计费用下不同审计师变更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强制性单期变更与审计师强制性定期变更下,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合谋将导致严重的财务舞弊;而在审计师自愿性变更下,股东可以利用解聘现任审计师这一威胁来阻止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合谋,使得审计师和管理层的最优策略均为真实披露公司的盈余信息,并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02—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以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财务盈利的相关系数(简称为盈利可信度)作为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审计师变更总体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变更前一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或者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使其盈利可信度下降的程度更大;出于对审计服务级差需求的审计师变更,无论是升级变更还是降级变更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均显著高于同级变更的公司,而升级变更为声誉较好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盈利可信度的提高程度最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以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于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强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识别不足造成的。研究结论同时还说明审计意见分歧、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以及对审计服务的级差需求是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包括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师变更现象,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监管政策、审计师变更与后任审计师谨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2001~2002年出台的相关审计监管政策为例,讨论审计监管对审计师变更和后任审计师谨慎性的影响。由于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以下简称14号文)增强了非标审计意见之于上市公司的不利后果,因此可能推动了机会主义审计师变更的增加。我们发现,在14号文出台后,前期非标审计意见同审计师变更的正相关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且大所向小所的审计师变更频率显著上升。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相比于未变更公司而言,变更公司的后续审计意见改善程度更高。并且,在2000~2002年,后任审计师针对变更公司的谨慎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意味着2002年中注协关于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政策可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独立审计鉴证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越多,年报被实施问询的概率越高。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对交易所问询内容的影响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组和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组,审计师披露的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为交易所监管提供风险提示线索;当被监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线索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验证了审计师与交易所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存在互补关系,两者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更大的协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实证研究表明,虽然变更审计师增加了上市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但是审计师变更更为显著地提高了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审计收费异常增加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公司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功实现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此外,异常审计收费、审计收费异常增加和异常降低与审计师变更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审计师变更时机为切入点,从审计师变更时机选择的时点效应和时期效应新视角出发,研究了两种情形下产生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机选择的时点效应中,当变更时机发生在"峰"点,市场对变更公司的财务信息可信度增强;相反,当出现在"谷"点时,可信度降低。在时期效应下,当在上市后3年内就发生变更的早期变更现象,市场对财务信息可信度降低。最后为监管部门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关系在不同年度、不同前期审计意见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这表明,一方面审计师变更影响到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即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前期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且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强化,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对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一)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师变更根据蓝带委员会的报告,审计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确保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特别是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当局就有关会计处理以及审计意见类型发生分歧时,审计委员会应该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确保审计师出具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许多学者在研究审计师变更时发现,与管理当局的意见分歧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一个重要原因(Chow,1982;Stephens,1996)。Carcello和neal也发现,当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很低时,审计师很少给财务上陷入困境的客户出具非持续经营报告,因为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2014—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媒体负面报道、审计师风险感知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师风险感知对审计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即审计师感知的风险越大,审计服务的质量越高;媒体负面报道的增多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即媒体负面报道有利于市场监督以及公司的治理。进一步研究显示,不同媒体报道的情形下,审计师风险感知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是审计师自身掌握的风险信息与外部环境的风险感知信息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师变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审计师变更的动因、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等,有助于分析特定审计服务市场的特征,并为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审计职业界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分析了有关发达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文献的观点、经验发现与结论,提出了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董事会秘书在公司治理和市场运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董秘变更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董秘变更会导致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下降;变更后继任董秘专业性提升较小、经营业务复杂度较高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受到董秘变更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外部信息需求更强、内部信息沟通与协调难度更大、行为规范治理需求更高的公司,董秘变更产生的短期消极影响更加突出;相较于正常变更,董秘非正常变更更可能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外部市场监督力量的加强有助于缓解董秘变更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研究为理解我国董事会秘书在公司内外部信息沟通与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中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已有文献主要围绕财报问询函与审计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较少关注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行为的影响。本文以我国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及其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收到的非财报问询函数量越多,审计费用越高,粘性越大。进一步分析显示,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在市场化水平高、公司治理水平低,审计师市场份额高,经非“四大”审计,以及发生审计师变更的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从非财报问询函类型看,距离审计关注对象更近的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大,在经过系列测试后结论依然稳健。本文拓展了监管问询函经济后果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为监管机构充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审计师晋升合伙人是个人职业角色的重大转变,会影响个人执业行为与合伙人“更新换代”效率。采用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晋升合伙人前后审计的客户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相比晋升之前,审计师在晋升合伙人之后提供了更高质量审计服务,整体实现了“职质同趋”;然后从三个维度刻画晋升机制,新晋合伙人属于本所培养、晋升时点早、晋升难度大时,职业晋升效应更加明显;考虑作用机制,法律责任与声誉效应敦促新晋合伙人通过增加审计投入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主体的人力资本结构及质控机制异质性对审计师职业晋升效应产生调节作用。研究可为审计行业监管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治理机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市场仅能观察到事务所变更不同的是,中国资本市场还同时提供了审计师变更的佐证。基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资产专有理论,从审计师和事务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审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并结合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文章通过对比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并带走客户的公司与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没有带走客户的公司后,发现在审计师跳槽之前,公司的盈余管理越强,越会跟随审计师到新的事务所,表明客户资源的控制权归审计师而非事务所所有。并且,我们还发现,这类公司在审计师变更前的审计质量更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审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现有成果,并对于规范审计师行为和提高审计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超额商誉对公司价值及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学者对超额商誉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但是基于新审计准则视角的研究较少.对此,本文以201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超额商誉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超额商誉会提高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和应对质量;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是超额商誉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程度对公司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本地审计师的合谋效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异常审计收费降低了本地审计师对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盈余管理公司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而并不会降低本地审计师对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盈余管理公司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同时,异常审计收费也不影响外地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表明本地审计师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盈余管理公司之间存在合谋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盈余管理公司更可能选择本地审计师进行审计,从而为本地审计师的合谋效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了上市公司在“上证e互动”与投资者的问答记录,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质量进行度量,进而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投资者互动质量与股票价格信息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其它因素之后,上市公司—投资者互动质量与股票价格信息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正向关系在低审计师质量、低分析师关注及高机构投资者比例的公司尤为明显。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高质量的互动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来影响股票价格信息效率;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高质量的互动还可以降低盈余公告漂移效应。本文重点关注了网络互动平台信息披露的“互动性”的特征,考察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质量对股票价格信息效率的影响,丰富了网络互动平台文本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