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1998年为应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达5年之久.5年来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本文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也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指出和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决策层于1998年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采取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方针。积极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运行明显走过了从相对低迷阶段向繁荣高涨阶段的拐点之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又不失时机地实现了从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向中性导向的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并开始了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彬 《经济问题》2005,(5):70-72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积极财政政策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因此应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导向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拟从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出发,阐述了当前调整财政政策导向的必然性,并提出了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的背景,在系统分析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考察国内外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简要评价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并提出其贯彻执行的要领.  相似文献   

5.
王淑英 《经济师》2003,(3):255-256
我国自 1 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实施反周期、实现宏观经济调控需要的相机抉择。四年多来 ,在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鉴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 ,“十五”期间仍需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但应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向 ,优化积极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近3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一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应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三是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注意协调配合,同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并处理好财政政策作用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国债发行,势必导致赤字的进一步增大。在此情况下,正确理解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如何理解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平衡的关系? 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西方国家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关系? 本文提出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于西方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我国特殊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其实施具有阶段性,财政平衡作为中长期指导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政策转型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海鹏  王翠 《经济与管理》2009,23(11):55-58
为了应对新世纪的第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果断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新政",这预示着中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向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新积极财政政策被期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实现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同时还必须避免矫枉过正,以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苏国友 《发展研究》1999,(12):19-21
当前,中央财政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状况必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适度积极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解决的只是通货收缩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为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央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政策,通过政策影响产生的效应,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理想目标。理想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两高一低”,即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就业。财政政策运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理想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0.
辛洁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125-126
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以及加大低收入群体补贴等一系列举措,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债务、财政赤字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探讨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的绩效,为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为了进一步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决定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明确指出,作为地方省份,除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还要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为实现全国的经济财政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正确认识和兼施并用积极财政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对此做了论述,对指导福建财政工作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通过对H省经济运行数据的实证模拟 ,分析H省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 ,并结合H省省情和我国国情 ,我们得到了九个基本命题 :命题 1∶H省经济处于投资陷阱之中 ,因而货币政策无效 ,财政政策充分有效。命题 2∶H省的财政政策乘数为 5 596,投资需求拉动乘数为 2 3 945,消费需求拉动乘数为2 2 0 1 5,财政支出回馈乘数为 0 2 2 66。命题 3∶H省国债转贷与补助资金拉动的经济增长率为 :1 988年 0 6个百分点 ,1 999年 0 9个百分点 ,2 0 0 0年 0 6个百分点 ,2 0 0 1年 0 5个百分点。命题 4:乘数愈大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愈大 ,但积极财政政策退出造成的负作用也愈大 ,总需求和经济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程度也愈强。命题 5,民营化程度愈低 ,投资的利率弹性愈低 ,货币政策愈无效 ,反之亦然。命题 6,民营化程度愈低 ,财政依赖程度愈强 ,反之亦然。命题 7: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会退出 ;退出的最佳方式是淡出 ;维持现有国债规模是淡出的最可能的形式 ,是一个聚点均衡。命题 8:H省的民营化程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财政依赖程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自主性增长动力尤显不足。命题 9:如果没有激励民间投资的有效措施出台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将使H省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相似文献   

13.
<正> 2002年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五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的问题,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公共领域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解决国内主要经济矛盾。随着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社会各界对财政政策的走向愈加关注,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宏观经济的适应性如何?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有没有空间?随着后积极财政政策时期的到来,宏观经济将会对“淡出”产生什么反映?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明观点。如何评价宏观经济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应性国内有学者指出,1998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1998年为应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达5年之久。5年来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本文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也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批出和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周洪  马栓友  马君 《当代财经》2001,(12):76-78
2001年9月25-26日,由江西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可持续性高级专题研讨会”在南昌隆重召开,来自国务院发燕尾服研究中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23家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弱势下的扩张:中国财政状况和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以预算内财政收入计算的财政规模很低,但这一指标并没有全面反映我国财政的规模,真实的财政规模其实相当大。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概括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有失公允,为确保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实际上调动了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资源刺激经济。目前,我国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之内,真正决定积极财政政策取向的是财政项目的效益等因素,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转向谨慎。正在实行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这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定的;二是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增加税收,这反映了财政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提高财政两个比重),竭力完成宏观调控目标的努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政策,统一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恰当地反映了转型期财政必须应对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这说明学术界在如何认识积极财政政策,对当前乃至今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是否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综合权衡基础上实行的阶段性政策,与发达国家以反周期为特征的短期扩张性政策有明显不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有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实现财政长期稳固、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有五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现在对是否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实施,否则我国经济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是,继续增发国债的财政空间和使用效率已逐渐降低。对此困境,笔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转到主要依靠政策性金融业务来启动;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相对于政府国债投资有诸多优势。但当前政策性银行在经营上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实现政策性金融创新,使其能够真正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春媛 《经济师》2006,(9):61-62
从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实施财政政策的转型,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对我国的财政政策究竟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好财政政策调控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多项积极财政政策,以促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以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现本文主要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做出简要探讨论述。文章首先概述了财政政策的定义,继而指出我国已经开展的农业财政政策以及带来的影响作用,最后指出了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